四年級上冊語文《夜間飛行的秘密》教案(精選5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夜間飛行的秘密》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會寫本課14個生字,認識12個本課生字。正確讀寫“雷達、蚊子、即使、靈巧”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2、能力目標:
(1)深入學習和實踐針對課文內容提問題的方法,能夠自己針對課文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2)學會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會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3、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思考與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夜間探路之間的關系。
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
一、看圖片,激趣導入。
1、出示圖片(蝙蝠和雷達)
老師依次出示蝙蝠和雷達圖片,提問:有哪個同學能把自己對它的了解介紹給大家聽呢?指名回答。
2、讀題質疑:蝙蝠是一種動物,而雷達則是人類發明的一種探測儀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課題中為什么用“和”把它們連起來,它們之間究竟有什么聯系呢?
3、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科學,了解他們之間的聯系。(板書課題:夜間飛行的秘密)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讀準字音,標出自然段序號。
2、自由朗讀課文,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3、小組輪流讀課文,在小組內互相幫助糾正讀音,然后點名分段讀課文,師生集體正音。
4、課件出示生字新詞。(見PPT)
指名讀生字詞,提示學生注意形聲字和“蝙、漆、熒、橫”和多音字“系”的讀音。
5、快速瀏覽課文,用筆畫出含有這些詞語的句子,查 (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模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飛機在夜里飛行也十分安全。) 3、同學們觀察上面的提問和答案,結合我們學過的提問技巧,你有什么發現? 4、對,它們這是針對主要內容的提問,答案是這篇文章主要內容的總結。我們在提問的時候,可以不要“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樣的提問,而是從課文標題入手。 5、讀完課文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6、整理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四、課堂小結。 我們總結了本文的主要內容,也明白了提問可以從題目入手。我們在提問其他方面的問題時,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呢?同學們,認真思考,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能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2.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3.搜集并能與同學交流有關仿生學的資料,提高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教學難點】 1.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2.能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和同學交流。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齊讀詞語。 蝙蝠 雷達 蚊子 即使 靈巧 敏銳 科學家 橫七豎八 繩子 蒼蠅 證明 研究 障礙 改變 模仿 顯示 駕駛員 2.多媒體出示蝙蝠圖: 師:同學們,你了解了蝙蝠是一種怎樣的動物?(學生介紹:蝙蝠、雷達) 3、師:蝙蝠和雷達到底有怎樣的關系?它們之間發生了哪些有趣的科學故事呢?讓我們繼續走進課文,去尋找答案吧! 二、理解課文。 1.讀第1、2自然段,想一想:課文為什么一開始要寫飛機夜行?(吸引讀者、引出問題) 2、過渡: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那么飛機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飛行?(生答) 3.讀第3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寫的是什么內容? 蝙蝠高超的飛行本領,引起了科學家的思考。 4、從哪兒看出蝙蝠的飛行本領高超?畫出有關句子。 5.這些現象引起了科學家怎樣的思考? 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6.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兩百多年前,科學家已經做了很多實驗,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表格自學第4、5自然段。把表格補充完整。 實驗順序目的方法結果證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a.指名說。 b.先了解“證明”。你能根據三次試驗的內容,用“證明”一詞說話嗎? c.檢查:假如你就是科學家,現在請你來介紹一下你的實驗過程。 學生代表交流學習情況。 (我是科學家--------,我在第---次實驗中是這樣做的-----------) 7.小結:三次試驗證明-------(多媒體出示,學生讀) “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8.蝙蝠夜里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樣配合的呢?讀讀第7自然段。 a.完成填空。 b.賞讀:那我們再一起來當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學家,了解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 9、讀第8自然段:科學家根據蝙蝠的飛行特點,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 10、那么雷達是怎樣探路的呢?我們再來欣賞下雷達探路示意圖。 d.同桌討論,完成填空。 e.老師操作課件示意圖。 11、學完了課文,你能說說課題為什么要用“和”來連接蝙蝠、雷達嗎? 科學家從蝙蝠探路的試驗和研究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這就是蝙蝠與雷達的聯系,所以課題要用“和”來連接。 12、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發明是受了動物啟發?(出示圖片) 四、總結拓展。 過渡:同學們,像這種人們通過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來創造發明東西,為人類造福,這門學科叫仿生學。人類仿生發明的東西很多很多,你能再舉些例子來嗎? 當然,大自然中還有許多生物的秘密還未發現,許多地方值得人類利用它來創造發明,為子孫后代造福,這個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嗎? 五、作業鞏固。 表演題: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間飛行時偶爾碰到了夜行的飛機,它非常驚訝,就和飛機說起話來,同學們,它們會怎么說呀? 1.同桌練習,配以動作演一演。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系”,會寫14個生字,會寫“雷達、蚊子”等12個詞語。 2、學會從不同角度提問。 3、能借助問題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1、學會從不同角度提問。 2、能借助問題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系”,會寫14個生字,會寫12個詞語。 2、了解課文大意。 3、學會根據課文內容來提問。(重點) 一、識字導入 1、教師板書“我會寫”中的“蝙蝠”,出示蝙蝠圖片,提出問題:“你們認識它嗎?”指名學生回答,強調字音,并指導書寫。在學生書寫后,教師提出三個問題: (1)“蝙蝠”二字都是蟲字旁,它是昆蟲嗎? (2)蝙蝠會飛,那它是鳥嗎? (3)蝙蝠是什么類的動物?從哪得知呢? 2、剛剛我們認識了蝙蝠,那么飛機的夜間飛行和蝙蝠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預習。 (1)學習生字詞,重點學習“系”的讀音、“即”的書寫。學生讀詞、寫字,同桌互查。 (2)解說一個重要的雙音節詞:根據課文內容闡釋“秘密”一詞的含義。 2、了解課文大意。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大意嗎? 課文大意:科學家在反復試驗中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 三、提問角度:根據課文內容提問 1、學生初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并進行交流。 生1:為什么文章一起筆就寫“清朗的夜空”中飛機在航行呢?(這是一種對假設的情景進行描寫作為文章開頭的方法,既表現出一種生動的筆法,又順利地引出了“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的話題。) 生2:文中兩次設問“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是怎么做到安全飛行的呢?”“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這兩個設問重要嗎?(是的,它們很重要,在文章的結構和內容上,這兩處設問前后關聯,逐層深入,引出課文的重點內容: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 生3:怎樣結合“蝙蝠”的生理特點來解說“雷達”的科學原理呢?(原來,雷達的天線就像是蝙蝠的嘴,雷達的無線電波就像是蝙蝠發出的超聲波,雷達的熒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2、教師小結,并引導學生利用問題清單,發現提問角度:“大家的問題都很有價值,看來是經過認真思考后提出的。讓我們去分享更多的問題,和小組成員互相交流,并羅列問題清單。認真閱讀自己小組的問題清單,你有什么發現? 3、教師根據學生的發現,進行總結:“同學們都很聰明,能夠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種提問角度。”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根據寫作方式和聯系生活經驗提問,并能借助問題理解課文內容。(重點) 2、鏈接課后習題,學會提出自己的問題。(難點) 一、提問角度:根據寫作方式提問 (一)引發思考,示范:模仿 上節課大家從課文內容的角度進行了提問,我們還能從哪些角度來提問呢?(預設:從文章的寫法來提問) (二)明確角度,觀察提問 (出示課文第4~5自然段)請學生閱讀,并思考:“這兩個自然段寫了三次實驗。你有什么發現嗎?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呢?” 生1:我發現第一次實驗用了一個自然段,后兩次實驗用了一個自然段。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安排呢? 生2:我想問為什么第一次實驗過程進行了詳寫,而后兩次略寫呢? (三)繼續提問,強化訓練 1、(課件出示課文第3自然段)學生齊讀,師引導:“站在寫法的角度上,你又有什么發現?提出你的問題。” 生1:我發現作者在這一段的最后一句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用問題來結尾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生2:我發現作者已經說了蝙蝠在夜里無論怎么飛,從來沒有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為什么后半句還要補充“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2、自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看看你們還能從寫法的角度上提出什么問題? 二、提問角度:聯系生活經驗提問 1、師: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雷達原來是科學家根據蝙蝠飛行的特征發明出來的,文中的“那位同學”也在最后聯系生活經驗提出了問題:“超聲波在生活中還有什么用途呢?”你能像他一樣也從生活實際出發,提出一些問題嗎? 預設:我知道直升機是人們模仿蜻蜓發明的,同學們還知道其他的發明嗎? 2、(課件出示青蛙、甲蟲、蝴蝶等圖片)看了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想問的? 生:這些小動物又和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發明有關呢?我們身邊還有什么是受動物啟發發明的呢? 3、師:你們越來越會提問了!從動物身上發現功能特點,并受到啟發,發明造福人類的東西,這也是一門科學,叫仿生學。感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去查閱這方面的資料。 三、拓展運用 讀課后習題中的《它們是莖,還是根?》,根據教師的提示,提出自己的問題。(板書:學會從不同角度提問) 問題預設:選文用了怎樣的結構?作者介紹變態莖的時候,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根據課文內容、根據寫作方式和聯系生活經驗等不同角度來提問。發散思維、多角度提問是閱讀文本的一大法寶,這將會給我們的閱讀打開新的視野,讓閱讀更加有效。 [教學板書] 6夜間飛行的秘密 學會從不同角度提問根據課文內容提問 根據寫作方式提問 聯系生活經驗提問 [教學反思] 提問不僅是學生閱讀思考的體現,更是一種閱讀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注重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更注重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我引導學生認真體會教材以批注的形式出示的問題,讓學生獲得啟發,學會發散思維,掌握從課文內容提問、根據寫作方式提問和聯系生活經驗提問的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與此同時,我還結合課后練習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并想辦法自主解決,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語言周密,尤其是課文的第3自然段,一句話就寫出了蝙蝠飛行的靈巧。用詞十分恰當、貼切。從教材的內容看,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弄清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使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重點理解科學家做實驗的初衷及經過。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減緩學生掌握本文科學知識的坡度,運用現代化的電教媒體,使多樣化的信息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 本課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科普文。課文層次清楚,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提出飛機為何能在夜間飛行這一問題;三次特殊的實驗;受蝙蝠的啟示制造出了雷達。本課教學設計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根據課文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注重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時,適度進行拓展,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在創設一個生動具體、新穎活潑的語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形可見,有話可說,從而發展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說教學目標。 1、了解飛機靠雷達能在夜間安全飛行,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 2、引導學生善于觀察事物,并從中受到啟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文本的內容,明白蝙蝠和雷達的關系。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善于觀察事物,并從中受到啟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說教法、學法。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突出朗讀,以讀代講,寓講于讀,小組合作,自主學習交互使用,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說教學時間 2課時 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設疑激趣 1、教師出示蝙蝠和雷達圖片: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 2、學生出示課前搜集的資料并進行交流。 3、今天我們這篇課文為什么把蝙蝠和雷達放在一起呢? 4、老師播放介紹蝙蝠和雷達的課件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自學生字詞。 (1)字音方面,提醒不要把蝙(biān)蝠讀成piān蝠,不要把熒(yínɡ)光屏讀成yín光屏。 (2)字形方面,注意“揭、銳、捕”的寫法。 (3)詞義方面,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3、自主讀書,先好好地將課文讀幾遍,然后再讀,掃清障礙。具體要求。 兩人一組,相互將課文讀一遍,相互指出對方在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交流自讀時的收獲:認識了哪些生字?有什么其他的發現等。 三、互助學習,交流反饋。 1、同桌或者小組之間交流一下各自的收獲。 2、全班交流。 (1)你能流利地朗讀嗎?(教師可指名學生朗讀片段或朗讀全文) (2)檢查一下大家對生字的掌握情況。(可出示生字卡片) (3)概括一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第二課時 一、過渡內容,導入新課。 二、導讀提示,細讀理解 1、提出問題和要求,讓學生合作探究。 課件出示問題: (1)課文中哪句話直接寫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 (2)蝙蝠是怎樣探路的?科學家做了哪些實驗?最終得出了什么結論?你能概述一下實驗的過程嗎? (3)“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讀讀這句話,“反復”和“終于”說明了什么? (4)請你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雷達是怎樣在夜間幫助飛機飛行的。 2、學生圍繞上面的提示對課文進行深入的讀,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3、小組展示學習成果。 三、互動交流 1、教師引導:在學生自主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展開交流。 2、小組內進行交流,要求人人都圍繞“你讀懂了哪些?”“你發現了哪些?”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要參與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交流時,教師要適度進行歸納和展示。 4、教師引問:你對蝙蝠有什么新的認識? (1)學生讀相關的段落和句子。 (2)教師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蝙蝠的生物學行為”。 (3)在學生概述雷達的工作原理后,教師用課件展示雷達的工作情況。 5、學生完整地將課文讀一遍。 (1)看看還有什么新的發現或疑點? (2)你認為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四、拓展升華,保持興趣。 1、:還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達? 2、假如你是蝙蝠、雷達或者飛機,請介紹一下你是如何工作的。 五、布置作業。 你還知道我們生活中哪些東西利用了自然界生物的一些特點,你是如何知道的? 教學目標 認識“蝙、蝠”等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系”,會寫“蚊、即”等14個字,會寫“蚊子、即使”等12個詞語。 教學重難點 1.學會從不同角度提問。 2.能借助問題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讀了課題,同學們肯定會有疑問:課文講的是什么東西夜間飛行的秘密?而飛機的夜間飛行和蝙蝠有什么關系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課文去找一找吧。(板書課題) 2.我們在預習的時候,搜集了有關蝙蝠和雷達的資料,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資料,談自己的了解。 課件出示: 蝙蝠:哺乳動物,頭部和軀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皮質的膜,夜間在空中飛翔,吃蚊子、飛蛾等昆蟲。視力很弱,主要靠本身發出的超聲波來引導飛行。 雷達:利用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進行目標探測和定位的裝置。無線電波傳播時遇到障礙物就會反射回來,雷達就根據這個原理,把無線電波發射出去,再用接收裝置接收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這樣就可以測定目標的方向、距離、大小等。雷達在使用上不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廣泛應用于軍事、天文、氣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圈出本課的生字,讀準生字的字音。 2.課件出示本課生字,教師指導讀寫生字。 (1)教師重點指導易混字、易錯字。如“即”字書寫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字形,左邊上面不要多寫一點;“究”字是上下結構,下面是“九”,寫的時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區分開來;“駛”右邊是“史”,不要寫成“吏”。 (2)認識多音字“系”:系(jì)鞋帶系(xì)列 (3)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生字的寫法,互相聽寫幾個生字,并互相訂正。 3.默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1)指導:要想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先看課文題目,再根據題目去找飛機夜間飛行和蝙蝠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先找出文中表明二者關系的重點語句,通過對重點語句的改寫,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然后就可以概括主要內容了。 (2)請同學們找出重點語句。(課文第8自然段開頭兩句。) (3)通過對這兩句話的改寫,我們就能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誰來說一說? 主要內容:科學家們經過反復研究,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并從中受到啟發,給現代飛機裝上雷達,使飛機在夜間飛行更安全了。 小結:這個環節要層層深入,先從字詞入手,然后通過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為下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四年級上冊語文《夜間飛行的秘密》教案 篇2
四年級上冊語文《夜間飛行的秘密》教案 篇3
四年級上冊語文《夜間飛行的秘密》教案 篇4
四年級上冊語文《夜間飛行的秘密》教案 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