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通用17篇)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1
一、導入課題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的`,同時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今天,我們學習,能說說這個詞語的意思嗎?課文寫了哪些將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讀通讀順課文,想想課文寫了哪兩件將心比心的事?
三、細讀課文,探究情感
1、默讀記敘這兩件事的一、二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2、在自學基礎上小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生交流讀后感受,教師引導重點探究以下問題:讀平靜的話,思考:母親的“寬容”體現在哪里?母親又是怎么鼓勵護士的?她為什么能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5、多種方式讀課文最后一段,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
6、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拓展延伸,總結專題
1、創設情景,模擬對話,說明“將心比心”:
⑴公共汽車上,一位少先隊員給夏棠倘米
⑵公路邊,你看見一位老爺爺正在植。
2、對本組內容進行簡單回顧。
3、小練筆:
寫在做人處事上給你啟示的一個人或是一件事。
【教學反思】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第三,作為排在本單元最后的略讀課文,我注重發揮其承上啟下的作用。開課時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結束時,又引導學生對整組課文進行簡單回顧,并安排課后練筆,使整個單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2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將心比心》是一片略讀課文。是從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寫起,它反映的卻是人們的道德思想問題,意在呼喚人們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將心比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帶著“什么叫將心比心?”這個問題,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應如何去做。
課文中講到一位阿姨為老奶奶推開沉重的大門,等老奶奶過去后才松開手,我抓住時機問學生:“她為什么會這樣做呢?” 問題一提出,平時表現一般的一個學生這樣回答:“阿姨的媽媽和這位老奶奶的年齡差不多,她只希望遇到這種情況也有人為她開門,阿姨這樣的目的既能喚起人們多一份關心和一份關愛,又能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這位阿姨的一舉一動告訴我們什么呢?這位同學接著回答:“說明阿姨心靈純潔,心地善良,是多么的善解人意、關心他人啊!”與此同時使學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們社會主義的國家里,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能將心比心,推心置腹地想,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心的需求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
人教版語文第八冊二單元中有一課《將心比心》,文中有兩個情節特別感人。其一,一位阿姨為一個老奶奶推開沉重的大門,老人感謝她時,她卻說:“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遇到這種情況,也有人為她開門。”其二,作者的母親打點滴時,遇實習護士,兩針都未扎入血管,母親仍平靜和藹地鼓勵實習護士“沒關系,再來一次。”這份管容和鼓勵緣自一位母親對孩子的關愛——她希望讀醫科大學的女兒也能遭此禮遇。
兩個事例告訴我們同樣一個道理:物我一體,將心比心。
學完課文,我讓同學們做了這樣一個選擇:“對你而言,現在需要的是( )(請選擇:關愛、寬容、理解、鼓勵),因為( )。于淼及許多孩子選擇了“鼓勵”,原因時“每當我做錯事受到批評時,心情就特別緊張,后面的事都會搞得很糟糕。”還有很多其他選擇,最多的是“鼓勵”其次是“理解”“寬容”。
看到這樣的答案,我陷入了沉思,我們成人也會有這樣的情形,上班遲到了很羞愧地繞著領導走,工作有疏漏心里戰戰兢兢或慚愧。往往這時,領導的一句旁敲側擊,我們便立即對號入座,心里的那份忐忑疾速增稠,最終濃到“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程度。心里的那份惶恐不安可見一斑。
然而,如果此時我們遇到一位寬容大度、頗有韜略又明察秋毫的領導,事情便會“柳暗花明”有了新的轉機。本人有一回就遇到了這樣的“好事”,那天陪婆婆去醫院檢查,回來晚了,恰遇領導迎面而來,我正想著從哪繞過去,領導笑著過來輕輕地說:“家里有事了?是不是婆婆又病了?”一句話讓我溫暖到如今。看來,一句寬容鼓勵的話比一千次責備、批評收效更甚。從那以后,我總是想盡辦法處理好工作和家事間的關系,再未因家事而耽誤工作。
推己及人,對孩子們更是這樣。平時,我對淼兒是有些苛刻,以致于孩子曾有一次囁嚅著對我說:“媽媽,你是不是有什么煩惱啊?不然為什么這么煩躁?“的確,我常對淼兒橫挑鼻子豎挑眼,也許因為是自己的孩子,感覺她的一點兒過失我都不能容忍。晚上,我蹲下身來告訴淼兒:”其實,在媽媽心里你一直是最棒的。現在是,將來還是。只是,媽媽把這份表揚、鼓勵分開了、掰小了,因為怕你驕傲。是媽媽疏忽了你的心理需求。今晚,你要求獨立完成作業很好,不過,你告訴媽媽你將怎樣完成?對自己先提出要求,好嗎?”淼兒信誓旦旦告訴我:“多思、多讀、多記,書寫工整,行動果斷,決不拖沓。”
那晚,我沒有再多說什么,只用鼓勵的眼神關注著淼兒。那晚,她的作業寫得很工整、很認真、用時很短。
其實,世間事大抵如此:留有余地,海闊天空;以退為進,收效更佳。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以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因為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后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我讓學生細讀觸發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并且牽一發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說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說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為什么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說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系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產生“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學完這篇課文我在隨想本上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寫寫自己對文章最后一段的感想。第二天當我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感觸還挺多的,特別是部分學生的心得體會讓我愛不釋手。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談自己對將心比心的理解,說得很好。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著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在教學本課時,我在想《將心比心》這篇課文,是從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寫起,它反映的卻是人們的道德思想問題,意在呼喚人們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將心比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我帶著這個問題,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應如何去做。
課文中講到一位阿姨為老奶奶推開沉重的大門,等老奶奶過去后才松開手,“她為什么會這樣做呢?” 問題一提出,平時記性比較差的這樣回答:“阿姨的媽媽和這位老奶奶的年齡差不多,她只希望遇到這種情況也有人為她開門,阿姨這樣的目的(1)能喚起人們多一份關心和一份關愛,(2)能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從這位阿姨的言行舉動和平淡的話語中說明了什么呢?這位同學接著回答:“說明阿姨心靈純潔,心地善良,是多么的善解人意、關心他人啊!”與此同時使學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們社會主義的國家里,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能將心比心,推心置腹地想,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的尊嚴,同時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今天,我們學習《將心比心》,能說說這個詞語的意思嗎?課文寫了哪些將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讀通讀順課文,想想課文寫了哪兩件將心比心的事?
三、細讀課文,探究情感
1、默讀記敘這兩件事的一、二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2、在自學基礎上小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生交流讀后感受,教師引導重點探究以下問題:讀母親平靜的話,思考:母親的“寬容”體現在哪里?母親又是怎么鼓勵護士的?她為什么能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5、多種方式讀課文最后一段,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
6、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拓展延伸,總結專題
1、創設情景,模擬對話,說明“將心比心”:
⑴ 公共汽車上,一位少先隊員給老奶奶讓座。
⑵ 公路邊,你看見一位老爺爺正在植樹。
2、對本組內容進行簡單回顧。
3、小練筆:
寫在做人處事上給你啟示的一個人或是一件事。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第三,作為排在本單元最后的略讀課文,我注重發揮其承上啟下的作用。開課時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結束時,又引導學生對整組課文進行簡單回顧,并安排課后練筆,使整個單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3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將心比心》是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第二單元的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以“將心比心”為題,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學習本文的目的是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人與人要寬容、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多關心他人。
2、教學目標:
⑴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⑵ 體會“將心比心”這一成語的意思。
⑵ 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3、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與本文人物對話的交流,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
難點:體會作者如何進行人物語言的描寫,而使表達產生感人的效果。
【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采用抓重點語句反復朗讀,體會,引導法,以生活實際熟悉的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探究,朗讀,最后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本周律師事務所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說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引導揭題──檢查預習──閱讀體會──學習升華──拓展延伸。
1、聯系生活中的實例展開討論,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揭示課題。
2、讀課文: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讀通課文,認識生字,理解生詞,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3、細讀課文:
⑴ 本環節主要抓住化合物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化合物品質。
⑵ 在讀第一自然段時,抓住阿姨的那段話:“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你讀了這句話體會到什么?最使你感動的是什么?交流,討論后,板書:處處為他人著想,然后移情體會,讓學生思考:要是你是這位阿姨會怎么做?
⑶ 在閱讀第二自然段時,抓住母親的話重點閱讀體會,如“不要緊,再來一次!”你體會到什么?(寬容)如:“這是我…….女兒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讀到這里,你體會到媽媽的什么品質最使你感動?
(寬容、理解、鼓勵)
⑷ 移情體會:
如果這位媽媽責備,甚至辱罵那位護士,結果會怎樣?
⑸ 你從這件事中體會到什么?(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板書)
⑹ 過渡:
你讀了這兩件事有什么體會?作者有什么體會?齊讀第三自然段。
⑹ 你認為“將心比心”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心比別人的心,為他人著想)
4、設置情景,說話練習,深化認識:
⑴ 提出說話要求。
⑵ 學生練習寫話。
⑶ 交流。(可對話表演)
5、課堂小結:
本環節用中國臺灣作家羅蘭的話,深化學生情感。
【體會】
通過按照以上思路進行的教學,效果比較好,學生對“將心比心”這一傳統美德有了深刻的認識,課堂結構嚴謹,思路清晰,課堂氣氛活躍。不足之處是:閱讀的形式不夠多樣化,不能很好地為理解課文內容服務,老師講得過多,放手不夠,不利于發展學生的能力,課堂氣氛不活躍,主要是引導不當,在今后的教學中要繼續在“讀”上下功夫,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力爭在閱讀教學中有新突破。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4
《將心比心》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透過記敘兩個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來啟示人們在生活中要學會將心比心,尊重老人,關愛孩子,讓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課文資料淺顯易懂,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自讀自悟的方法進行課文學習,到達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拿到課文后讀了幾遍,腦海中開始思考這節課的教學思路。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描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情,備課時是這樣設計的:學生讀熟課文后解決幾個問題,談談對這篇課文的理解。以往大多數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在滔滔不絕的講著,臺下一雙雙小眼睛聚精會神的看著我,小耳朵豎著在認真聽,孩子們發言的時間很少。語文課上總覺得時間過的很快,時間不夠用,每每聽到下課鈴聲響起總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沒講到,感覺意猶未盡還想繼續下去,這時候卻沒有思考到學生們的感受。很多時候忽略了他們的想法,導致課堂效果不理想。這節略讀課文讓他們自己去學習看看效果怎樣。
一上課,我先放課文錄音,讓學生們跟讀課文,目的是為了糾正生字的字音,模仿如何能講課文讀的有聲有色也就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進而了解課文資料。跟讀一遍課文后,學生再分段朗讀再繼續了解課文。讀完課文老師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時學生再一次快速瀏覽課文尋找答案。在這反復的閱讀中漸漸的熟悉了課文資料對老師拋出的問題自然應對自如。在交流問題時大家的表現很是讓我吃驚,平時課上幾乎不舉手的龐碩同學這節課舉了好幾次手,叫起他來回答的還很好,我想他讀懂文章了,有自信了,有勇氣在課堂上展示自己了,很替他高興。課堂上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發言都很用心,說出了自己的見解,還有的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給大家講了一些例子來說明將心比心的好處。大家在對待老人和孩子方面也都提了不少推薦,他們的推薦都是發自內心的想法,很真誠,很溫暖。看到大家這樣的表現我很高興,自己想要的不就是這樣的課堂嗎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學生自己做不好,可我們給他們機會嘗試來嗎教學中我們就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文學殿堂中的奧秘,讓學生們的自主合作潛力得到提升;其次,要注重閱讀潛力的培養,在閱讀中領悟文章主旨;第三,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5
學習要求: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課文講了什么人?什么事?
(2) 聯系生活實際,交流對最后一個自然段的理解。
2. 過程與方法
(1) 自主閱讀,了解內容。
(2) 延伸拓展,由此及彼,聯系生活進行理解與感悟。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寬容和體諒。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于本文人物對話的交流,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
難點:體會作者如何進行人物語言的描寫,而使表達產生感人的效果。
教學準備:課文重點句子的課件。
課時劃分:1課時
教學過程:
聽說咱們班有很多愛聽故事的同學,誰喜歡聽故事?你喜歡嗎?你呢?看來我們都是知音呀。那太好了,今天我給大家所好講個故事。
一、故事導入,揭示課題
故事內容:(略)
聽了這個故事你想說些什么?(這真是個感人的故事——是呀,你懂得用心去聆聽故事。這位媽媽真孝順——你打心眼兒里欽佩她。媽媽和孩子都很孝順——媽媽為婆婆洗腳的行為潛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a、孩子受媽媽的感染,將心比心,學會了孝順自己的媽媽。今天的課文,也講述了兩個感人的故事,請看我寫課題——(板書:將心比心)然后請生讀課題。
b、你們手中拿的就是這篇文章。課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讀書聲。(出示:現在請自由讀課文,在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讀完后告訴老師和同學你知道了什么?)
c、把你認為最難的地方找出來讀一讀?(指名讀句并正音。)
d、讀的不錯了,現在老師想聽你們說說,讀完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例如:我知道了一位阿姨幫助“我”的奶奶推門的事。(對,這是你說的這件事是不是這個意思?)(板書:幫助推門。)
2、例如:母親打針,護士扎了好幾針才扎準,母親沒有責備護士。(你是要告訴大家這位母親能——板書:理解過失。)
3、經歷了這兩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個詞你能說出來嗎?)
三、感悟課文,品味語言
(溫暖)你說的正是我想的。如果你親身經歷著這兩件事,你的心里也會感到暖暖的對嗎?事情的哪些地方溫暖了你的心?(邊默讀邊在這些地方做上記號。)
(一)讓我們先來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讓你有了溫暖的感覺?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說說為什么溫暖了你的心?(例生說:這位阿姨很善良,溫暖了我的心。)(師:哪些字詞能讓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推著沉重的大門:為什么?
一直:如果不一直拉著會有什么后果?
(2)她幫助的是她的親人和朋友嗎?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會怎么想?(學生暢談到的“真誠幫助,善良”等等中,教師有意提升一下“陌生人”。(面對這樣的一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與真誠地幫助。)
(3)朗讀:讀出暖暖的感覺。(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她跟上來才松開手。)
2、句子:“阿姨對老奶奶的話。”
學生自由談體會。
(是呀,阿姨的心中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自己的老母親,這種純潔的愛,令你沉浸在溫暖之中是嗎?)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讓你有了溫暖的感覺?
1“一天……涌到嘴邊的話”
(1)說說為什么讓你感到溫暖?
(2)如果你遇到了這樣被扎了兩針的情況,你會怎么樣?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責備,但母親為什么還那么“平靜”,難道不疼,你猜猜他當時怎么想?(順學生的話隨機:從哪里看出母親的敏感、關愛理解別人的心?)
2、“只見……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緊,再來一次。)
(1)“不要緊,再來一次”這簡短的一句話,是簡簡單單就能說的出口的嗎?為什么讓你感到不簡單?(已經打了兩針了,而且還起了青包,當已經察覺到年輕護士是個新手。)
(2)引讀:當年輕護士為母親扎了兩針卻沒扎進血管時,母親鼓勵她——
當母親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時,母親仍然鼓勵她——
當注視著護士額頭上密密的汗珠,母親分明已經察覺到年輕護士是個新手,有可能面臨第三次的失敗,她同樣鼓勵著——
如果我就是母親,我會這么說——“不要緊,再來一次。”如果你是母親,你會怎么說——(引言:啊,這是寬慰的說,鼓勵的,耐心的……)
(3)你認識到了嗎: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3、“母親拉著……這段最后”
(1)為什么你的心感到暖暖的?(文章已經是第二次出現”平靜”這個詞了,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平靜這個詞,你體會到母親對一個孩子的什么感情?)(愛孩子,想著自己的孩子,心里裝的都是孩子、關心、無私。)
(2)現在我的心情是溫暖的是幸福的,一開始我的心情就這樣嗎?(不是。原來是抱怨的。)練筆:原來想責怪護士的我,因為母親的話語,而感到溫暖和幸福。將心比心,激動地想:“。”
(例:母親的角度:母親太愛我了,真是我的好母親;我自省的角度:我為什么就不能像母親一樣體諒別人呢?我太小氣了。道理的角度:人與人之間一定要寬容對待,學會理解。只要我們將心比心,才會獲得快樂與幸福。)
四、拓展空間,升華情感
過渡:同學們,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撐。生活中,我們用理解、寬容與關愛對待一個個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輕輕的問候,一次緊緊地依偎,一聲深深的安慰。都是“將心比心”的表現,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親這樣想:
1、阿姨對奶奶的話。(“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2、媽媽對護士的話。(“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3、我們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親的話,肯定也會這樣想著: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五、回歸文本,自然拓展
1、(板畫出心,三十秒鐘沉浸)課文學完了,我們的心中一定不會是空蕩蕩的。這就是我們每位同學的一顆滾燙的心,為了勉勵自己,應該在自己心中裝入一個有份量最重的詞,你會裝入什么詞?
2,學生回答,逐一板書。(幫助、關心、寬容、理解、信任、鼓勵、支持、尊重……)
3、結課:孩子們,讓我們彼此接納、將心比心,享受愛與被愛的快樂與幸福吧。
反思:
我在教學本課時,在想《將心比心》這篇課文,是從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寫起,它反映的卻是人們的道德思想問題,意在呼喚人們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將心比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我帶著這個問題,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應如何去做。
課文中講到一位阿姨為老奶奶推開沉重的大門,等老奶奶過去后才松開手,“她為什么會這樣做呢?”問題一提出,一位同學這樣回答:“阿姨的媽媽和這位老奶奶的年齡差不多,她只希望自己的遇媽媽到這種情況也有人為她開門,阿姨這樣的目的(1)能喚起人們多一份關心和一份關愛,(2)能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從這位阿姨的言行舉動和平淡的話語中說明了什么呢?一位同學回答:“說明阿姨心靈純潔,心地善良,是多么的善解人意、關心他人啊!”與此同時使學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們社會主義的國家里,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能將心比心,推心置腹地想,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
《將心比心》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將心比心》是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第二單元的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以“將心比心”為題,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學習本文的目的是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人與人要寬容、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多關心他人。
2、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將心比心”這一成語的意思。
(3)、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3、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與本文人物對話的交流,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
難點:體會作者如何進行人物語言的描寫,而使表達產生感人的效果。
二、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采用抓重點語句朗讀,體會,引導法,以生活實際熟悉的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探究,朗讀,最后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故事導入--初讀整體感知---感悟品味-----學習升華-----回歸文本自然拓展。
1、利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揭示課題
2、讀課文。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讀通課文,認識生字,理解生詞,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3、細讀課文。
(1)、本環節主要抓住化合物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化合物品質。
(2)、在讀第一自然段時,抓住阿姨的那段話:“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你讀了這句話體會到什么?最使你感動的是什么?交流,討論,板書:善良、真誠,然后移情體會,讓學生思考:要是你是這位阿姨會怎么做?
(3)、在閱讀第二自然段時,抓住母親的話重點閱讀體會,如“不要緊,再來一次!”你體會到什么?(寬容)如:“這是我…….女兒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讀到這里,你體會到媽媽的什么品質最使你感動?(寬容、理解、鼓勵)
(4)、移情體會:如果這位媽媽責備,甚至辱罵那位護士,結果會怎樣?
(5)、你從這件事中體會到什么?(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板書)
(6)、過渡:你讀了這兩件事有什么體會?作者有什么體會?齊讀第三自然段。
(7)、你認為“將心比心”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心比別人的心,為他人著想。)
4、設置情景,說話練習,深化認識
①提出說話要求
學生練習說話。
如:原來想責怪護士的我,因為母親的話語,而感到溫暖和幸福。將心比心,激動地想:
5、課堂小節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將心比心”這一成語的意思。
3、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與文本人物的對話交流,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
2、體會作者如何進行人物語言描寫,而使表達產生感人的效果。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音樂:感恩的心
一、揭題導入
1、板書:心。看到這個心,你想到了那些詞語?(生自由組詞)
同學們說的詞語大多都圍繞了一個“愛”字。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也是一篇關于愛的文章
板書:將心比心。
2、理解課題:
“將心比心”對于這個詞語你是怎么理解的。生自由說
帶著你的理解一起來讀讀課題,——齊讀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請你拿起課文,自由讀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哪兩個關于愛的故事?
謝老師從課文中找出了一些能幫助你理解課文的詞語,你能讀讀嗎?
(推開、沉重、松手、道謝、溫暖 輸液、扎針、平靜、寬容、鼓勵)
個別讀
2、匯報:能用上老師給你的這些詞語,說說課文寫了哪兩個故事嗎?
(學生借助詞語復述課文,把握課文整體結構,了解故事的大致內容。)
阿姨幫我奶奶開門。母親原諒實習醫生的過失。
3、這兩個故事都深深的打動了作者,找找課文中反復出現讓作者感動的詞語。
(板書:溫暖)
讀了“溫暖”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
(陽光的溫暖、關心別人心里溫暖)
三、通過“讀、悟、議、再讀”,重點體會人物的感情
(一)推門幫助
1、讀:愛可以帶給我們溫暖,愛更需要用心靈去感受,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你便能感受到它的溫度。請你用心讀讀課文中的第一個小故事,想想哪個畫面打動了你?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學生匯報:
(課件)“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她跟上來才松手。”
“我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2、這個畫面為什么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阿姨面對素不相識的老人,卻愿意為她推開大門,用手撐著,一直等到奶奶跟上來才松手。從小事可以看出阿姨是個懂得關心別人的人。
多么熱心,懂得關心別人的阿姨啊!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2)阿姨看到了老人不由的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她都愿意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去關心別人。
3、當這位阿姨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奶奶走上來的時候,她都是這么想的——“我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當阿姨看到了奶奶,她不由的想到了自己年老的母親,將心比心,因為她希望——“我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當奶奶向她道謝時,她只是輕輕地說:“我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5、聽了這件事,我的心溫暖了許久。讀到這兒,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學也有同樣的感受。
______________溫暖了我們的心。
(二)、原諒過失
1、這只是我聽奶奶說起的一個小故事,不久我自己也親身地經歷了這樣一件溫暖我的故事(課件)
請你讀讀課文第二個,找一找哪些句子讓你感動了?
(1)我正要抱怨,一抬頭看見了母親平靜的眼神——她正在注視著護士額頭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邊的話。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
a 你為什么感動?母親的平靜,如果是我,我在早就抱怨了。
如果你遇到了被扎了兩針還扎不進去,你會怎么說?怎么做?
b 是的!因為疼痛,我們也許會埋怨,會責備,這都是人之常情!
可是母親卻是怎樣的表現?母親平靜的眼神——她正在注視著護士額頭上密密的汗珠你感受到了什么?(母親的寬容、理解、關愛)
c 當年輕的護士為母親扎了兩針還沒扎進血管時,母親鼓勵她說:不要緊,再來一次!
當母親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時,母親仍然鼓勵她說:“不要緊,再來一次!”
當注視著護士額頭上密密的汗珠時母親分明已經意識到護士是個新手,第三次、第四次的失敗,母親同樣鼓勵她說:不要緊,再來一次!
這是多么寬慰人心,飽含鼓勵的話語呀!
d 正是這飽含鼓勵的話語讓小護士信心倍增,第三針果然成功了,那位護士長出了一口氣,她感激的說:“阿姨,真對不起。我是來實習的,這是我第一次給病人扎針,太緊張了。要不是您的鼓勵,我真不敢給您扎了。”
課文中還有哪一處讓你感動?
(2)母親用另一只手拉著我,平靜地對護士說:“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a 你為什么感動?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來讀讀嗎?
b 母親看著實習的小護士,不由的想到了自己的女兒,將心比心,她寬容了小護士的過失。
c 看到了母親這樣的行為,聽見了母親這樣的話語,我的心再一次被溫暖了。
______________溫暖了我的心。
3、生活中我們用理解、寬容與關愛對待一個個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輕輕的問候,一次緊緊地依偎、一聲深深的安慰,都是“將心比心”的表現。
(課件)a 所以文中的阿姨是這樣想的“我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b 所以文中的母親是這樣說的:“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c 我們如果理解理解了阿姨和母親的話,肯定也會這樣想著:(課件,最后一段)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d生活中,你有遇到過,曾給過別人寬容或者得到別人寬容的事情嗎?請你用簡單的幾句話說一說。
學生結合實際說
e 是啊!同學們都已經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讓我們把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別人,真心實意地告訴所有人: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四、課外延伸,背景音樂
愛
要是蘋果只有一個,它準裝不滿大家的提籃。
要是蘋果樹只有一棵,掛蘋果的枝椏也準遮不滿果園。
可是,要是把愛播撒給大家,那就像甜甜的果兒掛滿了果園。
人生就像短暫的旅程。生命的精彩與動人全靠你有一顆真誠的心。當你能對別人體貼關心,將心比心地生活,就會發現原來我們一直都很幸福。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7
一、學習目標:
①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課前準備:
字詞卡片。
三、教學過程:
課時一
(一)揭示課題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的尊嚴,同時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今天,我們學習《將心比心》,能說說這個詞語的意思嗎?課文寫了哪些將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①各自輕聲讀課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②前后四個同學按段輪流讀課文,互相糾正讀不好的句子。
③課文寫了哪兩件將心比心的事?
(三)細讀課文,探究情感
①自學第一節,想想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在自學基礎上小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自由讀課文第二節,想想哪些地方讓你特別感動?在書上做些批注。
③學生交流讀后感受,教師引導重點探究以下問題:讀母親平靜的活,思考:母親的“寬容”體現在哪里?母親又是怎么鼓勵護士的?她為什么能這么做?
④有感情地朗讀第二節。
⑤學習第三:你能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這一節的理解嗎?
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⑦課堂練習:寫一段話,以生活中的一個事例來說明“將心比心”。
課時二
(一)自學課文
①自由朗讀全文。
②同桌之間相互進行朗讀檢查。
③提出疑難,師生共同解決。
(二)感知內容
①指名分小節朗讀課文。
②指名復述課文敘述的兩個生活“小鏡頭”。
(三)交流體會
①你對課文中的那位阿姨和“我”的母親想說些什么?
②你平時生活中有否遇到過這樣的事?(或者正好相反的事例)
(四)創設情境,補充對話
①在公共汽車上,一位紅領巾給老人讓座。
②一位年紀很大的老人忙著在山上種樹。
四、教學結束:
課外作業
讀名言,寫一段話,說說自己的感受。
中國臺灣作家羅蘭曾經這樣說:“如果每一個人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都能先想到別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歡樂與和氣,而且可以減少很多悲劇和恨事。”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8
學習指導:
生命的精彩和動人全靠你有一顆真誠的心,當你能對別人體諒關心,將心比心地生活,你就會發現,我們原來很幸福。本文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兩個小故事,揭示了這個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這是我們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那么,什么是“將心比心”呢?這個詞語的意思是: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別人的心,形容做事應該替別人學習的時候。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通過來聯系實際來理解 “將心比心”的真正含義,內化于心,才能付諸行動,待人真誠,寬容。而這樣的故事很多,首先是課文中給我們提供的兩個“將心比心”的小故事,其次是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將心比心”的事例,比如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座的紅領巾,闖禍之后別人對自己的寬容等,同學們還可以聯系自己讀過的其他“將心比心”的文章。總之,我們只有善于思考和臉型,通過一個個具體生動的事例中才能讓我們真正領悟到:要想得到別人的寬容和鼓勵,就要自己先去寬容、鼓勵別人。
復習指導:
1、查字典弄清兩個多音字“重”和“扎”,不僅要知道這兩個字在本課讀什么音,還要知道其他的讀音,并分別組詞;
2、理解“將心比心”這個詞語的意思,并試著造句;
3、給爸爸媽媽講幾個“將心比心”的故事,也可以和他們比賽看誰講的故事,講的故事感人。
聽寫訓練:(一邊寫一邊體會它們的意思與關系)
不禁 抱怨 果然 將心比心 理解與寬容
尊重與關愛 緊張與鼓勵 溫暖與幸福
習題講析:
課文前的閱讀提示,有這樣一個問題母親是怎么對待別人的?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應該讀一讀第二自然段,特別是母親對護士說的話,從母親的話中體會到:要想得到別人的寬容和鼓勵,就要自己先去寬容、鼓勵別人,以自己對他人的寬容和鼓勵,換取他人對自己的寬容和鼓勵。母親正是這么做的,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閱讀提示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結合實際交流對最后一個自然段的理解。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反復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有沒有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事情,或者別人理解你的事情,從而理解:這段話總結全文,點明中心。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就多一些寬容和理解,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拓展資料
一、“將心比心”解析:
【釋義】 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別人的心,形容做事應該替別人設想 。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大學三》:“俗語所謂將心比心,如此則各得其平矣。”
《萬善集》中有云“物我一體,將心比心”。
【示例】明·湯顯祖《紫釵記》第三十八出:“太尉不將心比心,小子待將計就計。”
二、“將心比心”小故事、小品《將心比心》
一條小面包
基礎知識題:
一、給下列詞語中加橫線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扎針 1、zhā 2、zhá 3、zā 答案:1
(2)包扎 1、zhā 2、zhá 3、zā 答案:3
(3)掙扎 1、zhā 2、zhá 3、zā 答案:2
(4)捆扎 1、zhā 2、zhá 3、zā 答案:3
1、zhā 刺:扎花;鉆:扎猛子;駐扎:扎營;
2、zhá 勉強支持:掙扎
3、zā 捆纏,束:扎辮子
(5)禁止 1、jīn 2、jìn 答案:2
(6)不禁 1、jīn 2、jìn 答案:1
(7)情不自禁 1、jīn 2、jìn 答案:1
(8)禁閉 1、jīn 2、jìn 答案:2
(9)紫禁城 1、jīn 2、jìn 答案:2
1、jīn 禁受,受得住:禁得起考驗;忍耐:不禁
2、jìn 不許,制止:禁止;皇帝居住的地方;拘押;
二、多選題:下列各組詞語中有錯別字的是( )組。答案:1、4
1、心甘情愿 心滿義足
2、心領神會 心直口快
3、心血來潮 心悅誠服
4、新花怒放 心心相印
心花怒放 心滿意足
三、把下列有關聯的詞語用直線連接起來。
(一)
0、理解 1、關愛
2、溫暖 3、鼓勵
4、尊重 5、幸福
6、緊張 7、寬容
答案:0、7;2、5;4、1;6、3;
(二)
0、年輕的 1、人們
2、淡淡的 3、護士
4、樸實的 5、體會
6、深刻的 7、 痕跡
答案:0、3,2、7, 4、1, 6、5
鞏固提高題
一、把下列詞語和意思連接起來。
0、寬容 1、心中不滿,數說別人不對。
2、鼓勵 3、寬大有氣量。
4、抱怨 5、激發;勉勵。
答案:0、3;2、5;4、1
二、判斷題
對下面各句所用的修辭手法的說明是否正確?
(1)許多天就好像一天,許多月就像一個月。(比喻)( × )
1、對 2、錯(2)只見圣誕樹上的燭光越升越高,最后簡直成了在天空中閃爍的
星星。(比喻)(√)
1、對 2、錯(3)一棵新芽簡直就是一顆閃亮的珍珠。(擬人)(× )
1、對 2、錯
(4)張老師好像是出去開會了。(比喻)(×)
1、對 2、錯
能力拓展題
一、選出對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辭手法說明正確的一組。(答案2)
(1)燒焦的樹垂頭喪氣地彎著腰。
(2)黃綠的蘆葦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
(3)鵝毛般的葦絮飄飄悠悠地飛起來。
(4)他在呼喚什么?在呼喚和平。
(5)下課了,操場上難道不熱鬧嗎?
1、(1)比喻(2)擬人(3)比喻(4)設問(5)反問
2、(1)擬人(2)比喻(3)比喻(4)設問(5)反問
3、(1)擬人(2)比喻(3)比喻(4)反問(5)設問
二.把下面排列錯亂的句子整理通順。
(1) 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有一家“動物飯店”,天天顧客盈門。
(2) 因此,一批又一批好奇的食客不斷來這里光顧,生意十分興隆。
(3) 一對鸚鵡用英、法、西班牙語輪流問好:“歡迎光臨本店,謝謝!”接著長耳犬請顧客入座,并把菜單送到顧客手中。
(4) 然后黑猩猩和短尾猴來往上菜。這些訓練有素的“服務員”不收小費不偷吃菜肴。
(5) 這里招待顧客的都是動物。客人一到,兩只金絲猴立刻拉開大門迎接。
1、(5)(1)(3)(4)(2)
2、(1)(5)(3)(4)(2)
3、(1)(5)(4)(3)(2)
答案:2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9
【字詞薈萃】
1.讀拼音,寫詞語。
zhā zhēn chén zhònɡ bào yuàn mènɡ mèi yǐ qiú
( ) ( ) ( ) ( )
2.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或反義詞。
近義詞:
溫暖—— 關愛—— 鼓勵—— 希望——
反義詞:
寬容—— 沉重—— 緊張—— 抱怨——
【句段集錦】
1、按課文內容填空。
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 ),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 ),對孩子增加一份(
),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 )和 ( )。
2、給句子加上標點符號。
奶奶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她去商店 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開沉重的大門 一直等到她跟上來才 松開手
【課文鏈接】
一、課文具體寫了幾件事?分別簡要地寫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母親用另一只手拉著我,平靜地對護士說:“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聽了母親的話,我的心里充滿了溫暖與幸福。
1、文中的“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親說話時的語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聽了母親的話,為什么心里充滿了溫暖與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文中兩處人物的語言和結尾的重點段。
(2 ) 通過課文的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3)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認真聽別人發言,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2.過程與方法
(1) 自主閱讀,了解內容。
(2) 延伸拓展,由此及彼,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理解與感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寬容與體諒。
重難點、關鍵
1.課文講了什么人?什么事?
2.聯系生活實際,交流對最后一個自然段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揭示課題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年輕的母親因生活所迫,肩負起了照顧婆婆和孩子的重任。她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做事,打理家里的一切,雖然辛苦,但她沒有一句怨言。她每天晚上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的婆婆端洗腳水,幫婆婆洗腳,這儼然已成為她的習慣,也稱了這個家里一道溫馨而又美麗的風景。
有一天,這位母親為婆婆洗完腳回房間時看到自己的兒子晃晃悠悠地端來一盆水,她感到很非常驚訝。這時,她的孩子用稚嫩的聲音認真地說:“媽媽,洗腳。”看著如此貼心、懂事的孩子,母親的心里暖暖的,流下了感動的淚。多懂事的孩子呀,原來她為婆婆洗腳的這一幕,已深深地烙在了孩子心中。
聽了這個故事你想說些什么?生:……
是啊,孩子受媽媽的感染,將心比心,學會了孝順自己的媽媽。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也講述了兩個感人的故事,請看課題——《將心比心》。誰來讀一讀?齊讀課題
這兩個心的意思一樣嗎?課文中又是這兩個心的意思一樣嗎?課文中又是誰將心比心,怎樣對待別人呢?讓我們帶著問題來讀讀課文吧!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各自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同學互相幫助來解決。
2.課文寫了哪兩件將心比心的事?
3文中的“我”有什么感受?
三、感悟課文,品味語言
如果你親身經歷著這兩件事,你的心里也會感到暖暖的對嗎?事情的哪些地方溫暖了你的心?請在這些地方做上記號。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讓你有了溫暖的感覺?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品詞:沉重、一直)
2、句子:“阿姨對老奶奶說的話。”
3、小結:阿姨首先想到的是別人,為老奶奶推門,然后想到自己的媽媽,希望自己的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有人會這樣做。人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幫助,然而想獲得別人的關心和幫助,首先自己要去關心、幫助別人,這就是將心比心。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讓你有了溫暖的感覺?
1、“一天……涌到嘴邊的話”
(1)如果你遇到了這樣被扎了兩針的情況,你會怎么樣?
(2)感悟“平靜”中的母親當時心里怎么想?
2、“只見……果然成功了”
(1)領悟“不要緊,再來一次”這句話的不簡單。
(2)引讀
(3)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3、“母親拉著……這段最后”
(1)感悟第二次的“平靜”
(2)現在我的心情是溫暖的是幸福的,一開始我的心情就這樣嗎?
四、拓展空間,升華情感
1、過渡:文中的阿姨和母親這樣做,這樣想,這樣說, 溫暖著我,于是我激動的想——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2、再讀激情:我們也應該這樣想著: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3、正因為生活中有這么多的將心比心,歌唱家唱出了一曲《愛的奉獻》請大家也來唱一唱吧,許多名人也寫出了將心比心的名言,請大家也來讀一讀吧。
4、小結:在生活中我們要想“幸福之花處處開放,就應該學會將心比心,對人多一份(課件出示許多心套著心形里寫著的——幫助、關心、寬容、理解、信任、鼓勵、支持、尊重……讓學生讀一讀。)這樣我們才會享受愛與被愛的快樂與幸福。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11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3、受到“將心比心”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夾敘夾議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課前準備:
相關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如果你遇到困難時,你最希望——如果你正看見別人遇到困難,你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一、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將心比心》這篇課文,就講述了兩個感人的故事看老師寫——(板書:將心比心)
2、誰來說說將心比心的意思?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先來看一看預習提示,看預習提示給我們提出了那些讀書要求?(先讓學生自由讀一讀,畫下來)
師:提示讓我們思考什么問題?
師:這節課,我們就將圍繞這兩個問題來學習課文,首先請同學們放開聲音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檢查讀書情況)
1、指名讀句并正音。
2、讀的不錯,現在誰來說說課文寫了哪兩件將心比心的事?經歷了這兩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個詞你能說出來嗎?(溫暖)
三、感悟課文,品味語言
如果你親身經歷著這兩件事,你的心里也會感到暖暖的,事情的哪些地方溫暖了你的心?哪些地方使你感動?默讀課文,用_______劃出使你感動的詞句,并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一會我們交流。
(一)讓我們先來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讓你有了溫暖的感覺?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說說為什么溫暖了你的心?(生可能會說:這位阿姨很善良,溫暖了我的心。)(師:哪些字詞能讓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推著沉重的大門”“一直”。
(2)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會怎么想?
(3)讓我們把自己暖暖的感覺送進課文讀讀這一自然段。指名讀、齊讀。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讓你有了溫暖的感覺?
1、“一天……涌到嘴邊的話。”
(1)說說為什么讓你感到溫暖?
(2)如果你遇到了這樣被扎了兩針的情況,你會怎么樣?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責備,但母親為什么還那么“平靜”,難道不疼,你猜猜她當時怎么想?(順學生的話隨機:從哪里看出母親的敏感、關愛理解別人的心?)
2、“只見……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緊,再來一次。)
(1)“不要緊,再來一次。”這簡短的一句話,是簡簡單單就能說的出口的嗎?為什么讓你感到不簡單?(已經打了兩針了,而且還起了青包,當已經察覺到年輕護士是個新手。)
(2)引讀:當年輕護士為母親扎了兩針卻沒扎進血管時,母親鼓勵她——
當母親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時,母親仍然鼓勵她——
當注視著護士額頭上密密的汗珠,母親分明已經察覺到年輕護士是個新手,有可能面臨第三次的失敗,她同樣鼓勵著——
如果我就是母親,我會這么說——“不要緊,再來一次。”如果你是母親,你會怎么說——(引言:啊,這是寬慰的說,鼓勵的,耐心的……)
(3)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四、眷注文本,升華情感
朗讀品情:生活中,我們用理解、寬容與關愛對待一個個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輕輕的問候,一次緊緊地依偎,一聲深深的安慰。都是“將心比心”的表現,所以:
1、文中的阿姨這樣想:阿姨對奶奶的話。(男生讀:“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2、文中的母親這樣想:媽媽對護士的話。(女生讀:“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3、理解了阿姨和母親的話,我們應該這樣想著:(齊讀: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五、拓展內涵,提升品味
1.(板畫出心,)課文學完了,我們的心中一定不會是空蕩蕩的。應該在自己心中裝入一個份量最重的詞,你會裝入什么詞?
2.學生回答,逐一板書。(幫助、關心、寬容、理解、信任、鼓勵、支持、尊重……)
3.孩子們,讓我們彼此接納、將心比心,享受愛與被愛的快樂與幸福吧。板書: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讓我們真心實意地告訴所有人——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五、回歸文本,自然拓展。
結合你的生活實際,寫一件“將心比心”的事情。
板書設計
將心比心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12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與理解。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懂得在生活中與人相處應將心比心。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坐在擁擠的公交車上時,這時突然上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當你在路上行走時,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對這樣的情形,你會怎么做?今天,我們將學習《將心比心》這篇課文,學完課文以后,也許你就會毫不猶豫地告訴老師答案了。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讓生自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同桌互相幫助解決。
2.同桌之間相互進行朗讀檢查,糾正讀錯或讀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課文主要講了哪兩件將心比心的事?
4.齊讀課文。
三、細讀課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組合作讀課文后,合作自學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從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想這一段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動,用橫線標示出來。
3.齊讀第三自然段,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對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紋線勾出文中阿姨和母親說的話,仔細讀一讀,你體會到了什么?
5.學完課文,你對課文中的阿姨和母親想說些什么嗎?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四、課后拓展。
1.以“將心比心”為題,寫一寫生活中遇到的類似的事情。
2.創設情境,補充對話。
①在擁擠的公交車上,一位小朋友給抱著孩子的阿姨讓座。
②在人來人往的超市里幫素不相識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買的東西。
③大街上,幫助一位殘疾的叔叔撿他掉在地上的東西。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13
一、故事導入,揭示課題
1、講故事(公益廣告):
《媽媽,洗腳》
2、你想說些什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今天的課文,也講述了兩個感人的故事,看老師寫——(板書:將心比心)
2、自由讀文三分鐘,讀完后告訴老師和同學你知道了什么?
(先讓學生自由練讀難讀的地點,然后隨機重點引導:故事主要寫了哪兩件事?經歷了這兩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
三、感悟課文,品味語言
如果你親身經歷著這兩件事,你的心里也會感到暖暖的對嗎?事情的哪些地方溫暖了你的心?請在這些地方做上記號。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讓你有了溫暖的感覺?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品詞:沉重、一直)
2、句子:“阿姨對老奶奶說的話。”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讓你有了溫暖的感覺?
1、“一天……涌到嘴邊的話”
(1)如果你遇到了這樣被扎了兩針的情況,你會怎么樣?
(2)感悟“平靜”中的母親當時心里怎么想?
2、“只見……果然成功了”
(1)領悟“不要緊,再來一次”這句話的不簡單。
(2)引讀
(3)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3、“母親拉著……這段最后”
(1)感悟第二次的“平靜”
(2)現在我的心情是溫暖的是幸福的,一開始我的心情就這樣嗎?
配樂練筆:原來想責怪護士的我,因為母親的話語,而感到溫暖和幸福。我終于明白了:“。”
四、眷注文本,升華情感
1、過渡:這一撇一捺,“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生活中,我們用理解、寬容與關愛對待一個個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輕輕的問候,一次緊緊地依偎,一聲深深的安慰。都是“將心比心”的表現,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親這樣想:(朗讀品情)
(1)、阿姨對奶奶的話。(“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2)媽媽對護士的話。(“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2、再讀激情:我們應該這樣想著: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引讀——
五、拓展內涵,提升品味
1、(板畫出心)如果這就是我們每位同學的一顆滾燙的心,學了全文后,為了勉勵自己,你認為應該在你的心中裝入一個份量最重的什么詞?
2、學生回答,逐一板書。(幫助、關心、寬容、理解、信任、鼓勵、支持、尊重……)
3、結課:孩子們,讓我們彼此接納、將心比心,享受愛與被愛的快樂與幸福吧。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14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懂得在生活中與人相處應將心比心。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心、說心
導入:同學們,方老師拿到課文已經讀了20遍,始終被一個字深深感動了,想知道這是什么字嗎?(板書),看到這個心,你想說什么?
生說:是呀,心的含義很多很多,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主要講講誰的心?一顆什么心?請同學們走進課文,
自由讀讀。 生說師板書:阿姨 母親
二、讀心、悟心
1、阿姨的心:
導語:阿姨有顆怎樣的心,請同學們認真默讀第一段,思考這個問題。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導語:你從什么地方可以算出阿姨有顆善良的心?
出示句子:“有一次,奶奶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她跟上來才松開手。”
導語:你讀懂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導學生朗讀)
導語:還可以從什么地方看出阿姨是個這樣的人?
出示句子:那位阿姨輕輕地說:“我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導語:你能像阿姨一樣輕輕地說嗎。學生讀。
導語:同學們,阿姨的語氣是輕輕的,但讓我們感到不輕的卻是什么呢?
導語:是呀,阿姨真是擁有一顆之心的人,是什么原因使阿姨擁有這樣一顆美好的心呢?讓我們一起讀第一段。(板書:將 比)
導語:是啊,學會了將心比心,人與人之間就多了一份愛心,讀最后一段;
學會了將心比心,我們的天空更藍,讀最后一段;
學會了將心比心,我們陽光更燦爛,讀最后一段;
阿姨的這顆心讓“我”感到了──溫暖(板書)
2、母親的心:
導語:默讀第二段,思考母親有顆怎樣的心?你從哪里看出來?
出示句子:“我正要抱怨幾句,一抬頭看見了母親平靜的眼神──她正在注視著護士額頭上密密的汗珠。”
導語:你讀──讀懂了什么?(指導學生朗讀)
導語:你還沒完從什么地方看出母親有顆這樣的心?
指導朗讀: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
導語:你讀──你想對母親說什么?
出示句子:母親用另一只手拉著我,平靜地說:“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學生朗讀。
導語:母親的語氣是平靜的,但讓我們感到不平靜的又是什么呢?
導語:這又是什么原因使母親擁有這樣一顆心呢?讓我們一起讀第二段。
導語:是呀,有了將心比心,我們的生活就多了一份關懷,讀最后一段;
有了將心比心,我們的心胸猶如大海般無邊無垠,讀最后一段;
有了將心比心,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甜蜜,讀最后一段;
母親的這顆心讓“我”感到──溫暖,幸福(板書)
三、想心,用心
導語: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的社會里,需要我們將心比心的事很多很多,請看……
1、一天你在公園里,看見一位紅領巾給一位老人讓坐,你會怎么想?
2、你的朋友弄壞了你心愛的玩具,你會怎么想?怎么說?
3、有一次,你嘲笑你的同學成績考得差,學了這篇課文你現在怎么想?如果是現在你又會對他怎么說?
四、贊心,頌心
導語:課文嘗到這里,老師覺得人與人之間學會將心比心是多么重要啊,讀最后一段。
出示句子:將心比心,我們的生活多了一份愛心,將心比心,我們的心情將變為如同桃李般甜蜜,將心比心,我們的心胸將會猶如大海般無邊無垠,將心比心,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總之,如果人人都能將心比心,心靈會更美好,人生將更豐富,世界將更加美麗!
學生朗讀感受。
五、課外延伸
不久的將來,也就是這個小護士,成了醫院里工作最出色的護士,成了病患者最受歡迎的護士。一天一家電視臺要對她進行專門采訪,請你替她設計一份講稿,說說她的心里話。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15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生活中人們應該學會將心比心,多些寬容和理解。
2、能力目標:
1)體會課文最后一自然段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重、難點
1,體會課文最后一自然段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提示課題。
1、談談自己的想法。
2、說一說“將心比心”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從“閱讀提示”中發現問題。
2、梳理歸納問題。
3、自讀課文。解決第一個問題:課文講了哪兩件事。
三、感悟課文,品味語言。
1、找出作者通過哪些詞句把“溫暖”傳遞給我們?自讀課文,請在這些地方做上記號。
2、與同桌交流感受。
3、指名讀一讀句子,說一說感受。
4、指名讀。
四、聯系生活,升華情感。
1、生活中,我們用理解、寬容與關愛對待一個個陌生人的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輕輕的問候,一次緊緊地依偎,一聲深深的安慰。都是“將心比心”的表現,你在生活中做過、看到過這樣的事情嗎?
2、作者在聽到看到這樣的事后,明白了一個道理,是什么?指名說。
3、那你能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嗎?
五、回歸文本,提升品味。
1、男女生分別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2、再讀課題。加深理解。
3、講故事《媽媽,洗腳》。
4、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老師總結板書:幫助 寬容 老師范讀句子。老師舉例引導。
5、(板畫出心)如果這就是我們每位同學的一顆滾燙的心,學了全文后,為了勉勵自己,你認為應該在你的心中裝入一個份量最重的什么詞?
6、小課:孩子們,正是這些優秀的品質,讓我們幼小的心靈變得飽滿、充實和美麗,就讓我們將心比心,享受愛與被愛的快樂與幸福吧!學生學習活動教師幫輔活動教學板書設計8將心比心阿姨為奶奶開門——尊重、關愛他人母親鼓勵實習護士——寬容、理解他人教師課后反思由于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引導學生較容易。學生也比較樂意暢談生活中的寬容和理解。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16
一、學習目標(我們要到那里)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與理解。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重點語句
3、引導學生懂得在生活中與人相處應將心比心。
自學方法(我這樣到那里)
1、通過字典和聯系上下文,讀懂詞語的意思。
2、自主讀通、讀懂、讀熟課文,懂得在生活中與人相處應將心比心。
3、通過自主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佳句摘抄并背下來。
二、量學(讀一讀 說一說)
1、文中的母親是怎樣對待別人的?
2、課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動,畫下相關語句。
3、結合生活實際,與同學交流對最后一個自然段的理解。
三、助學(小組合作)
1、品讀:“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1)、“這種時候”指的是什么時候?(沉重的大門一旦松手,就不容易打開,而且很可能會撞到緊跟在后面的人。)
(2)、阿姨希望自己的媽媽能獲得他人的幫助,她自己是怎么做的?
(3)、你從阿姨的做法中讀懂了什么?
阿姨希望別人能幫助自己的媽媽,可她首先想到的是去關心、幫助他人。用行動告訴我們想獲得別人的幫助,首先要自己先去關心、幫助別人。這語言,這行動怎么不讓人感到溫暖呢?
2、品讀:“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1)、想象一下“我”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會是怎樣的情形?
(2)、母親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她怎么做的?
(3)、你從母親的做法中讀懂了什么?
是啊,母親正是以自己對他人的寬容和鼓勵,換取他人對自己的寬容和鼓勵。這種善待怎能不讓人感到溫暖和幸福呢?
3、默讀最后一段,說說你的理解。齊讀,自由讀,說說“將心比心”這個成語的意思。
四、用學
1、讀拼音,寫詞語。
zhā zhēn chén zhònɡ bào yuàn mènɡ mèi
( ) ( ) ( ) ( )
2、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或反義詞。
近義詞:溫暖( ) 關愛( ) 鼓勵( ) 希望( )
反義詞:寬容( ) 沉重( ) 緊張( ) 抱怨( )
五、測學
1、按課文內容填空。
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 ),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 ),對孩子增加一份( ),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 )和 ( )。2、給句子加上標點符號。
奶奶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她去商店 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開沉重的大門 一直等到她跟上來才 松開手
六、思學
1、學完課文,你對課文中的阿姨和母親想說些什么嗎?
2、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將心比心》 篇17
一、每個單元都有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如何認識和體現獨立閱讀課文的價值,是閱讀教學的關建。
在《將心比心》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抓住閱讀提示、簡化閱讀線索、提高閱讀實效性的教學理念去設計閱讀方法,讓閱讀提示變成學生的學習方法,經過學生觸摸課文多次理解課文資料。使學生在以后學習過程中拿到一篇文章以后,明白如何有重點,有層次地去開展閱讀,并能在必須的時間里獲得更好的閱讀效果。
所以,教師的教學設計不能就此課而設計,教師的教學過程應置于學生語文學習本事的獲得、學生學習語文習慣的養成這樣一個系統中;置于學生情感素養逐步豐滿的進程之中。所以,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教師一切教學設計都是為著學生的發展服務的,學生是教師選擇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
所以在教學的開始以廣告故事《媽媽,洗腳》導入,揭示課題因為這位媽媽的孝順讓我們打心眼兒里欽佩她。媽媽為婆婆洗腳的行為潛移默化地也感染了孩子,父母的言行影響這孩子的言行。
從而導入到新課孩子受媽媽的感染,將心比心,學會了孝順自我的媽媽,但在導入時,事先想好的語言卻沒組織好,把自我先給賣了先說出了感受,所以學生不明白還能夠從哪個角度去說,幸好有一個學生說出了將心比心,才讓我有了臺階下,所以以后在教學中語言必須要謹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中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課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讀書聲。此刻請自由讀課文三分鐘,在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讀完后告訴教師和同學,你明白了什么?由于課間的耽誤,我班進課堂的時間延誤了有五分鐘,所以我在上課的時候把讀書的時間壓縮了,這朗朗的讀書聲在我的課堂中沒有充分的得到展示。
2、學生在讀文后能快速地總結文中感人的兩件事,并能用準確的詞語(溫暖)概括經歷了這兩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但在感悟課文,品味語言的讀文中讀的有一些蜻蜓點水,不扎實,沒有平時的讀中品文扎實。
三、成功之處是好在這篇課文較簡單,學生的悟性較好,盡管讀的不是很扎實,但孩子們能理解課文,算是沒有讓我在課堂上打咯。比如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讓你有了溫暖的感覺?
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學生能品詞:沉重、一向)
(二)第二件事:感悟“平靜”中的母親當時心里怎樣想的?
(1)領悟“不要緊,再來一次”這句話的不簡單。
(2)感悟第二次的“平靜”這是教學中我認為應當抓住的重點資料,學生能充分的理解感悟讓我覺得較踏實。
(3)另外我覺得能緊扣環節,一步步升入教學,比如此刻我的心境是溫暖的是幸福的,一開始我的心境就這樣嗎?
學生回答后,緊之后出示小練筆:原先想責怪護士的我,因為母親的話語,而感到溫暖和幸福。我最終明白了:“。
四、以文化詩,升華情感,把課文最終一段變成詩歌,既拓展了課文,又是對學生習作的提升。
經過這節課我只是粗淺地認為略讀課文也應當做到“精”、“略”得當。雖然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學時間的限制,略讀課文中需“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所以我們需要反復斟酌,尋找準確的著力點,從而使力氣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將心比心》中出現了兩個小故事,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復的思考后我選擇了后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的教學設計,事實證明這樣既節省時間、不顯重復,教學效果又良好,但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這一點想到了卻沒有走的更扎實,說明課堂中的掌控本事還有待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