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學反思(精選3篇)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學反思 篇1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學反思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基本達到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效果良好,但從中也有許多問題值得我深思。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應該怎樣上好這篇閱讀課文呢?首先,課文前的閱讀提示給我們指明了學習的方向,圍繞課文中的閱讀提示進行學習。其次,訓練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讓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然后,抓語文訓練點——聯系文本,以溫故而知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感悟不同說明方法的表達方式。以上幾個方面,在本節課上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不足之處:首先,整節課太過于人文訓練,忽略了朗讀的重要性。學生讀的成分太少,以至于激qing后不能回歸文本,不能深層次的感悟課文字、詞、句的表達方式。例如:學生從豐富多彩的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圖片中感悟植物種子的神奇用途時,應適機引導學生朗讀有關段落,領悟文本的表達方式。
其次,這是一篇略讀文章,應該把更多的自主權給學生。如果說精讀課文是學習,那么略讀課文就是實踐。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自己概括主要內容,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而在本節課上,我的教學與教學精讀課文無差異,在概括主要內容方面做了過多的鋪墊,不能完全信任學生的能力。例如:在出示每段的段落大意后,應該讓學生自己根據段落大意總結課文主要內容,而不是出示填空題幫助學生概括內容。長期下去,學生會有依賴性,發揮不出正常水平,達不到語文能力的訓練目標。在以后的閱讀教學中,應充分認識并改之。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學反思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是一篇科普文,課文中有數十個難以解釋的專業術語,如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神舟飛船等等;一方面學生缺少這些高科技的信息的積累,另一方面太空種子實驗延續時間長,內容廣泛,涉及到的植物種類,變化趨勢多而復雜。如此多的內容,如何在一節課完成呢,我嘗試在以下兩方面取得點滴收獲:
一、深入解讀,精心設計。
準確地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盡管是略讀課文,可我不敢大意,把課文默讀、朗讀很多遍,查閱大量的文字,圖片資料精心制作課件,從“太空蔬菜”到“太空花卉”,盡可能多地窮盡太空種子研究的相關資料,豐富自己的積累。
對于此文,作為教師的我尚且難以理解,更何況四年級的小學生?于是引導學生理解專業術語;并借助課件,引導學生分析太空蔬菜與我們地球蔬菜的不同,然后再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二、集中目標,簡約過程。
“簡單”能使教學走向真實、豐滿的有效策略。為此,我將本課的目標集中在兩點:
一是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生物科學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學實驗和科學研究的神奇作用,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及探索的欲望。
二是學習準確地用詞,形象地表達,初步學習說明文的基本表達方法,引導學生聯系前后文,補充豐富圖片資料感受種子經太空旅行后發生的奇妙的變化—— 果實變大、味道變美、顏色變奇、形狀變怪……因為有了這些變化,所以它們有了神奇的用途,學生也有了學習的欲望,在感受種子奇妙變化中領悟“魔力”。
正因為以“簡單”為指導,以“追求精品”為追求,所以我有了更多時間去關注學生,面對課堂,語文能力在學生的讀書時間、思考時間、訓練時間不知不覺提升了。
四年級上冊《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學反思
以下是我對昨天的一節語文課《飛船上的特殊乘客》,的反思。
一、成功之處
1.課堂導入切合實際。板書后,在飛船下點上點。同學們,你們看到飛船會想到什么?學生回答:我們會想到“神州七號”飛船,飛行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叔叔。我因勢利導說:除了飛行員叔叔,還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們到底是誰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學生興致濃厚,開始自學。
2.備課細致。在學生反饋時提到,是不是所有的種子到太空后都變的比原來好了。同學們雖回答了一些,但不到位。我適時地將課前的備課資料交待給學生。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為了避免越俎代抱之嫌,我又拋出了搜集資料的任務,學生紛紛表示要認真搜集,達到了課堂的效果。
3.注重對學生的書寫指導。比如形近字的偏旁用彩筆書寫,易錯字重點板書。身體的“身”,在作偏旁時不出頭。類似的還有小舟的“舟”。方法的“方”字的筆順等。
4.加強課外延伸。課堂上,利用自己的知識,對學生進行讀書教育。比如,在講課時我臨時發揮想到了“生江南為桔,生江北為枳,非種者不能栽,蓋地勢也”,對此進行了講解。告訴同學們不是所有種子飛上太空就能變好,要因人而異。并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二、不足之處
1.學生的參與面不廣。雖然本節課積極調動學生參與,但仍有個別學生不能全身心投入。
2.學生板書時,有不規范的現象。
3.匯報展示時,主匯報小組準備不充分,其他小組成員補充不到位。
4.反饋時,學生過于依賴參考資料,不能展示個人觀點。
三、整改措施
1.加強備課,備不愛發言的學生,將這部分學生充分調動起來,積極參與學習。
2.針對板書,繼續加強訓練。如:將側黑板和后黑板用鉛筆打好暗格,提示用好彩筆。
3.學生自學時,加強指導,督促檢查。
4.鼓勵學生做好批注,大膽發表個人觀點,各抒己見。對于表現好的學生及時予以表揚。
5.備課時,要充分設計好分析課文時的問題,即要鼓勵學生讀文,又要教學生分析概括的方法。
這是對本課的反思,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學反思 篇2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介紹了經過航天旅行的植物種子所發生的變化,產生變化的原因,以及經選育之后果實的實用、藥用及他用,贊揚了勤勞聰明科學工作者。題目《飛船上的特殊乘客》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吸引讀者,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這篇課文一方面有數十個難以解釋的專業術語,如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神舟飛船等等這些高科技的的信息離四年級的學生很遙遠,學生缺少知識上的積累;但是對于科學的興趣愛好促使孩子探究科學的欲望非常強烈,所以這節課我放手讓學生自由閱讀,讓學生自由發言:自己讀懂了什么。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見,最后在學生的回答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內容,整個環節,整個環節輕松有吸引力,學生也興趣盎然。
針對孩子的好奇心和無限的想象力,我在最后一個環節出示:“我希望帶著( )的種子上太空,培育出新的太空( ),太空( )的特點是( )。”引導學生用上課文中的說明方法,寫一寫“新型太空種子的魔力”,水到渠成地完成句式的填寫,這是本文的優點。
不足之處,忽略了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學反思
我在《飛船上的特殊乘客》這篇略讀課的教學時,努力找準切入點,略中求精;抓住語言文字特點,讀寫結合;激發閱讀科技文章的興趣,適時布置課外閱讀作業,引導學生遷移略讀方法,以期達成略讀教學目標
一、略中求精,找準切入點
我在教學《飛船上的特殊乘客》一課時,采取了聚焦策略,從種子的變化切入,展開教學。導入課題后,通過朗讀課文中一段文字“2003年10月15日至16 日,我國成功進行首次載人航天發射,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在神州五號飛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種子。”刺激學生的閱讀欲望。從此聚焦種子的變化,讓學生通過默讀找出課文哪里讓你感受到種子的變化,劃出相關的句子。
二、讀寫結合,體會寫法特點
周一貫先生多年前就指出:在語文課上,不能“君子動口不動手”。動筆寫一寫,在客觀上能迫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不至于課堂上成了老師和部分學生的熱鬧對話。
在課堂上,尋找語言文字的點,適時引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讀寫結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即使在略讀課文教學,我也盡量抓住機會讓學生課堂上有機會動筆。仿寫訓練點的尋找,要整合整個單元的單元主題與教材特點。《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是四上第8單元的第四篇課,這個單元的學習主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單元共選用了四篇說明文,這《飛船上的特殊乘客》之前,有兩篇精讀課文和一篇略讀課文。說明文說明方法的學習與運用,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
因此,我在最后一個環節出示:“我希望帶著 的種子上太空,培育出新的太空 ,太空 的特點是 。”引導學生用上課文中的說明方法,寫一寫“新型太空種子的魔力”,水到渠成地完成句式的填寫。
三、拓展遷移,激發閱讀興趣
如果把閱讀比作開車的話,那么課堂內的閱讀是開車考駕照的訓練場,課外閱讀就是“公路上的自由行駛”了。如果說精讀課是嚴格規范的訓練場的話,那么略讀課就是“依路而建半開放的訓練場”了。為課外閱讀引路,最后目標也指觀獨立完成的課外閱讀,才是閱讀教學的主旨。大量的行駛經歷,才能形成高超的開車技術,閱讀也不例外。
本篇課文的教學激發了學生探究太空的欲望和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教學結束時適時地為學生提供參考的書目,引導學生課外閱讀選讀課文《人造發光植物》等文章,上網了解我國生物科學取得的新成就。課外閱讀作業把學生引向了課外閱讀的公路上,讓學生課內的學習有了操練的地方。
四、不足之處
經過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學生配合十分好。課堂也很熱鬧。但是略讀課文中需要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這個點的確定,就成為略讀課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而我的教學設計欠一個集中的“點”,經教研組教師的討論,認為應該圍繞“小小的植物種子經過一番太空旅行,好像獲得了“魔力”可以有這么多美妙的變化和神奇的用途。”進行,這樣的課堂就不會這么散。此外在切入重點句段時,多為學生創設親近文本時機做得還不夠,今后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上,還需努力做到略中有精,精中出彩!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學反思 篇3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學反思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介紹了經過航天旅行的植物種子所發生的變化,產生變化的原因,以及經選育之后果實的實用、藥用及他用。題目《飛船上的特殊乘客》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吸引讀者,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這篇課文一方面有數十個難以解釋的專業術語,如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神舟飛船等等;一方面這些高科技的的信息離四年級的學生很遙遠,學生缺少知識上的積累;第三,太空種子實驗延續時間長、內容廣泛,涉及到的植物種類、變化趨勢多而復雜。如此多的內容,如此長的篇幅,為體現略讀課言語的特點,如何在一節課內完成?這對于我是一個較大的挑戰。
盡管是略讀課文,可是我不敢大意,因為我自己把課文默讀、朗讀了不下五遍,盡管我被文章有趣的內容所吸引,許多知識我是第一次看到,如“從太空中回來的茄子,種出來以后有的結的果實有的比籃球還大,有的卻比雞蛋還小”,如“太空葫蘆……”但是仍然感覺到許多地方晦澀難懂,如“在浩瀚的太空……”帶著這些疑問,我查閱了大量的文字、圖片資料,從“神舟飛船”到“宇宙射線”,從“太空蔬菜”到“太空花卉”,盡可能多地窮盡太空種子研究的相關資料,豐富自己的積累。
對于此文,作為老教師的我尚且難以理解,更何況四年級的小學生?于是,當我以學生的思維再讀課文時,發現了更多的難點、疑點、興奮點……教學的思想也豁然開朗:從神舟五號精彩回放中,分類引出對專業術語的理解;從對課文的梳理中,了解說明文的基本表達方法;從課文的探究中,感受科學的魅力;從對未來種子的暢想中,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欲望。如,借精彩的錄像,引導學生區別“載人航天、神舟飛船、返回式衛星”、模糊理解“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然后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就容易多了。
略讀課文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因此,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通過一個“*”,意識到我們要學的課文是一篇閱讀課文。而在平時學習閱讀課文時,緊緊圍繞閱讀提示中的要求來展開。這節課也不例外,讓學生在閱讀提示中找出要求,并告訴他們:今天我們就按照要求學習課文。這樣一來,在學生的腦子里就會形成一個印象:凡是閱讀課文,只要去找閱讀提示中的要求,解決了要求中提出的問題,就能把握整篇文章。
“簡單”是使教學走向真實、豐滿的有效策略。基于此認識,我將本課的目標集中在兩點:一是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生物科學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學實驗和科學研究的神奇作用,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及探索的欲望。二是學習準確地用詞、形象地表達,初步學習說明文的基本表達方法。這兩點既是目標,又是交織的兩條線索── 在明線“感受科學的神奇”中滲透語言文字的品味。比如我抓住中心句“小小的植物種子經過一番太空旅行,好像獲得了“魔力”,可以有這么多美妙的變化和神奇的用途。”引導學生聯系前后文,補充以豐富的圖片資料感受種子經太空旅行后所發生的奇妙的變化──果實變大、味道變美、顏色變奇、形狀變怪……正因為有了這些變化,所以它們有了神奇的用途:有的成為綠色蔬菜、有的成為藥品原料、有的能美化生活、有的能促進環保……至此,我借“神舟七號”即將飛天的美好前景,引導學生奇思妙想:你想搭載什么種子?想讓它們發生怎樣奇妙的變化?有什么神奇的用途?于是便有了“我想讓蘿卜長得又白又胖,還有美容養顏的功效”, “我想讓靈芝長得如荷葉那么大,讓更多的人身體健康”……再如在理解“科學選育”中穿插對“篩選”的理解,在感受種子奇妙變化中領悟“魔力”……
正因為以“簡單”為指導,以“常態精品”為追求,所以我有了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可以從容地面對課堂的生成,在“加”與“減”的辯證中,學生的讀書時間多了,思考時間多了,訓練的時間也多了,語文能力的提高自在不言中。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學反思
我在《飛船上的特殊乘客》這篇略讀課的教學時,努力找準切入點,略中求精;抓住語言文字特點,讀寫結合;激發閱讀科技文章的興趣,適時布置課外閱讀作業,引導學生遷移略讀方法,以期達成略讀教學目標
一、略中求精,找準切入點
我在教學《飛船上的特殊乘客》一課時,采取了聚焦策略,從種子的變化切入,展開教學。導入課題后,通過朗讀課文中一段文字“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國成功進行首次載人航天發射,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在神州五號飛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種子。”刺激學生的閱讀欲望。從此聚焦種子的變化,讓學生通過默讀找出課文哪里讓你感受到種子的變化,劃出相關的句子。
二、讀寫結合,體會寫法特點
周一貫先生多年前就指出:在語文課上,不能“君子動口不動手”。動筆寫一寫,在客觀上能迫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不至于課堂上成了老師和部分學生的熱鬧對話。
在課堂上,尋找語言文字的點,適時引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讀寫結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即使在略讀課文教學,我也盡量抓住機會讓學生課堂上有機會動筆。仿寫訓練點的尋找,要整合整個單元的單元主題與教材特點。《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是四上第8單元的第四篇課,這個單元的學習主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單元共選用了四篇說明文,這《飛船上的特殊乘客》之前,有兩篇精讀課文和一篇略讀課文。說明文說明方法的學習與運用,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
因此,我在最后一個環節出示:“我希望帶著 的種子上太空,培育出新的太空 ,太空 的特點是 。”引導學生用上課文中的說明方法,寫一寫“新型太空種子的魔力”,水到渠成地完成句式的填寫。
三、拓展遷移,激發閱讀興趣
如果把閱讀比作開車的話,那么課堂內的閱讀是開車考駕照的訓練場,課外閱讀就是“公路上的自由行駛”了。如果說精讀課是嚴格規范的訓練場的話,那么略讀課就是“依路而建半開放的訓練場”了。為課外閱讀引路,最后目標也指觀獨立完成的課外閱讀,才是閱讀教學的主旨。大量的行駛經歷,才能形成高超的開車技術,閱讀也不例外。
本篇課文的教學激發了學生探究太空的欲望和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教學結束時適時地為學生提供參考的書目,引導學生課外閱讀選讀課文《人造發光植物》等文章,上網了解我國生物科學取得的新成就。課外閱讀作業把學生引向了課外閱讀的公路上,讓學生課內的學習有了操練的地方。
四、不足之處
經過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學生配合十分好。課堂也很熱鬧。但是略讀課文中需要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這個點的確定,就成為略讀課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而我的教學設計欠一個集中的“點”,經教研組教師的討論,認為應該圍繞“小小的植物種子經過一番太空旅行,好像獲得了 “魔力”可以有這么多美妙的變化和神奇的用途。”進行,這樣的課堂就不會這么散。此外在切入重點句段時,多為學生創設親近文本時機做得還不夠,今后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上,還需努力做到略中有精,精中出彩!
知識教學喧賓奪主
教學內容的模糊性與隨意性一直是語文教學的突出問題。這一問題同樣表現在說明文教學中。一些教師在教學說明文時,除了教一些說明方法,大量的時間就是教課文介紹的知識,把說明文教成了常識課。如教學《飛船上的特殊乘客》,在學生明白太空新品種具有“食用”、“藥用”、 “美化”與“綠化”的作用后,教師拓展了大量的“太空芝麻”、“太空彩色保健小麥”與“太空櫻桃番茄”等課外資料,讓學生驚嘆太空新品種神奇的“魔力”。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知識要點是說明文教學的一個目標,但絕不是重點目標。說明文教學是語文閱讀。語文閱讀重點要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怎么寫,而非寫什么。因為 “內容不可能離開形式而存在,也不可能先于形式而存在。”(王尚文語)“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對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歌德語)
所以,《飛船上的特殊乘客》四、五自然段的教學,在學生明白太空新品種的作用后,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習體會作者怎樣說明這些作用,為什么把作用分成兩個自然段來介紹,兩個自然段又是怎樣連接起來的表達形式上。即學習說明語言、說明方法與說明順序。這樣的說明文教學才是真正的語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