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惜自己的名譽(精選7篇)
愛惜自己的名譽 篇1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一些自尊自愛的人物的事跡和格言。
2.懂得知榮辱、知羞恥、是自尊的表現。
3.能以實例區分自尊與不自尊的行為。
情感:
1.崇敬愛惜自己名譽的人。
2.為自己的正確言行而自豪,為自己的錯誤言行而羞愧。
行為:
有自尊心,做一個自尊自愛的人。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三至五年級“自尊自愛”德目中的有關要求而設置的。“自尊自愛”德目按規定設置了5課,全部安排在五年級。本冊教材安排兩課:《遇事分清是非》。
本課的自尊心教育又是通過這一主題來表現的。設置這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入手,接受自尊自愛的教育,使他們懂得知榮辱、知羞恥,從小做到自覺、嚴格地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要求,不斷地要求上進。同時,也能使他們在做了不符合道德要求的事后,產生良心上的自責,逐漸地將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身的道德要求,最終達到自尊自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怎樣做到。教學的難點是,是自尊的表現。
本課分三個板塊。
1.第一個板塊是導入 部分,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首先思考一下怎樣才能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為學習新課作好鋪墊。
2.第二個板塊是課文,分三個部分。
3.第三個板塊是練習。這一板塊里面設置了四個欄目。
教法建議
1.本課教學時要讓學生掌握四點:一是讓學生知道“名譽、羞恥、自尊”等概念的內涵;二是讓學生懂得知榮辱、知羞恥、是自尊的表現;三是要學生懂得應該用什么樣的行為去;四是讓學生能辨別自尊與不自尊的行為。
2.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怎樣做到。教學的難點是,是自尊的表現。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把這兩個觀點有機地聯系起來,并體現出其邏輯性。
3.本課的概念和觀點比較多,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將知榮辱、知羞恥、自尊等觀點有機地聯系起來。
4.在教學中教師還可適當補充一些生動的事例使教學內容更加豐滿,更能說服學生。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一些自尊自愛的人物的事跡和格言。
2.懂得知榮辱、知羞恥、是自尊的表現。
3.能以實例區分自尊與不自尊的行為。
情感:
1.崇敬愛惜自己名譽的人。
2.為自己的正確言行而自豪,為自己的錯誤言行而羞愧。
行為:
有自尊心,做一個自尊自愛的人。
教學重點:使學生懂得知榮辱、知羞恥、是自尊的表現。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能以實例區分自尊與不自尊的行為。
教學過程
一、師問:你希望給人們留下一個好印象,有個好名聲嗎?
學生回答。
師問:你是怎樣做的呢?
學生回答
師問:同學們說的很多,有一些建議很好。名譽也就是好名聲。懂得自尊自愛的人,無論走到哪里,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十分注意,以良好的言行給人們留下好印象。好,現在有這樣一個故事,看一看有什么事情發生。
請同學朗讀課文第2、3段。
師問:在舊社會,人力車夫的生活生活非常貧苦。可車夫為什么沒留下魯迅的皮包?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師小結:這位車夫當然也很需要錢,可是他沒有留下這些錢,因為他懂得,如果留下這筆錢,雖然能暫緩解一下家中的生活困境,但丟掉了自己的人格,敗壞了自己的名譽。在車夫看來,一個人的名譽比金錢更重要。他用行動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尊嚴,當然也贏得了別人對他的尊重。請同學看一篇文章。
出示擴展資料1《美與丑》
師問:你認為哪些同學的行為是美的,美在哪里?
你認為哪些同學的行為是丑的,丑在哪里?他們應該怎樣?
師小結:人們常說“名譽是人的第二生命”。我們要像愛惜生命一樣。懂得愛惜自己名譽的人,必定有強烈的榮辱感和羞恥心。而且愛惜衣裳要從新的時候做起,愛惜名譽要從小的時候做起。
板書:
愛惜名譽要從小做起
二、師問:現在有這幾種情況,請你分析一下,他們應該怎樣做?
1、春天,路邊盛開著桃花。少先隊員小芹看周圍沒有自己認識的人,就想折兩枝回家。
2、小明昨天被評為三好學生,今天下午放學時不小心拉壞了教室電燈的開關,當時沒人看見。
3、張平在語文測試的時候,有幾個字不會寫,偷偷看了同桌的答卷。她想,我平時從不作弊,偶爾一次不會損害自己的名譽。
4、關毅違反了體育課紀律,教師批評他。他看到旁邊有幾個同學正在看他,就故意昂起頭,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教師補充。
師小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我們做事情切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知羞恥的人,決不會有美德。
板書:勿以惡小而為之
三、課堂練習:
選一選
一天下午放學,一名六年級的大同學在路上攔住了一名四年級的小同學要錢,那名小同學說沒有,這名六年級的同學就動手打人。這時,還有兩六年級的個子小一些的同學站在旁邊,他會怎樣做呢?
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你會怎么做?
(1)跟著那名同學打小同學,要小同學的錢。 ( )
(2)站在旁邊看熱鬧。 ( )
(3)趕快離開現場,免得找麻煩。 ( )
(4)走上前去制止。 ( )
(5)找別人來幫忙,救護小同學。 ( )
板書:
一
愛惜名譽要從小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愛惜自己的名譽 篇2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對的事情不去做。
2.能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
情感:
1.培養學生初步的榮辱觀、羞恥心。
2.讓學生對是非分明的人有一種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學習。
行為:
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確的事,積極主動地去做;不對的事,再小也不做。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三至五年級“自尊自愛”德目中的有關要求編寫的。本課著重進行分清是非的教育,讓學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長,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錯誤,就會做有損自己名譽的事。
本課選材源于學生生活。在學校,高年級的同學時有憑自己人高馬大欺負小同學的事,低年級的小同學也有以高年級同學為靠山的現象。課文以方小強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糾紛為例,說明小學生遇事只有分清是非,才能健康成長。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說它是重點,是因為只有真正能夠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才有可能從是非高度去待人處世。說它是難點,是因為對小學生而言,真正能夠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教師可以多采用設身處地、鮮明對比等方法,讓學生站在“受害人”的立場上去體會。
本課分為三個板塊。
1.第一個板塊是導入 部分“想一想”。
這段導語 要求學生想一想小虎常做錯事的原因是什么。小虎的情況在小學生中是比較常見的,這樣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認真思考,從而順利導入 課文。
2.第二個板塊是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說明在日常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凡是正確的事,就應該去做;凡是錯誤的事,堅決不去做、并闡述了分清是非的重要性:“注意分清是與非,可以使我們少犯錯誤,有利于自己的成長。”
第二部分:具體展示了方小強分清是非的故事。
第三部分:告訴學生怎樣才能分清是非,并再次強調分清是非的重要性。
怎樣才能分清是非呢?關鍵是使學生對遇事不冷靜。受別人的影響、感情用事等有足夠的認識,知道這些都會影響分清是非,都應該避免和克服。
課文最后以“為使自己健康地成長”、“使自己漸漸成熟起來”,說明小學生遇事分清是非的特別意義。事實上,分清是非的意義很大,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實際給予說明,這樣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
3.第三個板塊是練習,共設計了四個欄目。
教法建議
1.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一個人的名譽同他的言行是緊密相關的。所以,本課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對名譽的認識,把分清是非同有機聯系起來。本課屬于“自尊自愛”德目,所以在適當的時機,要把分清是非上升到自尊自愛的高度上去認識和理解。
2.本課有綜合的性質,以前所學過的思想品德課的內容,都有一個是與非的問題,教師要有全盤意識,注意引導學生跳出課文中的事例,把分清是非放到更高的層次上去分析思考。
3.本課側重進行分清是非的觀念教育,但分清是非不是目的。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分清是非,怎樣分清是非,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懂得并學會該怎樣做。如前所述,“該怎樣做”與教學目標間接相關,是更高要求。但它體現了課程標準重視行為導向的新要求,體現了現代教育思想,因此要予以關注。
4.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的范圍和對象十分寬廣,加之信息渠道的增加,是非問題可以說是越來越多,能否真正做到分清是非,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講授本課前,要對本班學生在是非問題上的實際情況心中有數,以保證教學的實效性。本課教學結束后,要把分清是非當成一種常規要求,不時地提醒、引導學生。
5.本課所提供的參考資料,有小是小非方面的,也有大是大非方面的,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酌情選用。最好的辦法是,從本班或本校中選取具體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這樣教學就會更加生動活潑。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課 遇事分清是非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對的事情不去做。
2.能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
情感:
1.培養學生初步的榮辱觀、羞恥心。
2.讓學生對是非分明的人有一種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學習。
行為:
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確的事,積極主動地去做;不對的事,再小也不做。
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對的事情不去做。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
教學過程
一、師問:一個小朋友叫小虎,看見別人做什么事,就跟著做,結果做了錯事。他的毛病在哪里?
學生回答。
師問:應該怎樣做呢,請聽一段故事?
請同學朗讀擴展資料1:《摘梨》
師問:許衡是怎樣做的?為什么?
學生回答
師小結:許衡做得很對,他知道不是他的東西,他不應該拿的。說明他是個是非分明的人。課文中的方小強是不是是非分明的人呢?請同學們看一看。
請同學朗讀課文第2-4段。
學生回答
師問:方小強沒有幫助去幫助別人打架,也沒有幫助表弟打架,而是批評了表弟和小剛,因為他倆做得都不對,最后還讓他們相互道了歉,并和好了。通過這兩件事,大家更佩服方小強了,他也因此被評為“是非分明的好隊員”,你佩服他嗎?如果當時小強去幫助他打架,事情會怎么樣呢?請同學們分組表演一下。看哪組表演得好?
同學分組表演,教師點評
師小結:同學們都已經表演出了不注意分清是非的結果,不是同學間傷了和氣,就是相互記恨,團結就沒有了,凝聚力也沒有了,勢必給集體帶來不良的后果。
板書:要有主見
不要盲目跟隨
二、課堂練習:
選一選
一天下午放學,一名六年級的大同學在路上攔住了一名四年級的小同學要錢,那名小同學說沒有,這名六年級的同學就動手打人。這時,還有兩六年級的個子小一些的同學站在旁邊,他會怎樣做呢?
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你會怎么做?
(1)跟著那名同學打小同學,要小同學的錢。 ( )
(2)站在旁邊看熱鬧。 ( )
(3)趕快離開現場,免得找麻煩。 ( )
(4)走上前去制止。 ( )
(5)找別人來幫忙,救護小同學。 ( )
板書:
二 遇事分清是非
要有主見
不要盲目跟隨
愛惜自己的名譽 篇3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對的事情不去做。
2.能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
情感:
1.培養學生初步的榮辱觀、羞恥心。
2.讓學生對是非分明的人有一種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學習。
行為:
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確的事,積極主動地去做;不對的事,再小也不做。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三至五年級“自尊自愛”德目中的有關要求編寫的。本課著重進行分清是非的教育,讓學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長,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錯誤,就會做有損自己名譽的事。
本課選材源于學生生活。在學校,高年級的同學時有憑自己人高馬大欺負小同學的事,低年級的小同學也有以高年級同學為靠山的現象。課文以方小強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糾紛為例,說明小學生遇事只有分清是非,才能健康成長。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說它是重點,是因為只有真正能夠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才有可能從是非高度去待人處世。說它是難點,是因為對小學生而言,真正能夠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教師可以多采用設身處地、鮮明對比等方法,讓學生站在“受害人”的立場上去體會。
本課分為三個板塊。
1.第一個板塊是導入 部分“想一想”。
這段導語 要求學生想一想小虎常做錯事的原因是什么。小虎的情況在小學生中是比較常見的,這樣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認真思考,從而順利導入 課文。
2.第二個板塊是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說明在日常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凡是正確的事,就應該去做;凡是錯誤的事,堅決不去做、并闡述了分清是非的重要性:“注意分清是與非,可以使我們少犯錯誤,有利于自己的成長。”
第二部分:具體展示了方小強分清是非的故事。
第三部分:告訴學生怎樣才能分清是非,并再次強調分清是非的重要性。
怎樣才能分清是非呢?關鍵是使學生對遇事不冷靜。受別人的影響、感情用事等有足夠的認識,知道這些都會影響分清是非,都應該避免和克服。
課文最后以“為使自己健康地成長”、“使自己漸漸成熟起來”,說明小學生遇事分清是非的特別意義。事實上,分清是非的意義很大,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實際給予說明,這樣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
3.第三個板塊是練習,共設計了四個欄目。
教法建議
1.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一個人的名譽同他的言行是緊密相關的。所以,本課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對名譽的認識,把分清是非同有機聯系起來。本課屬于“自尊自愛”德目,所以在適當的時機,要把分清是非上升到自尊自愛的高度上去認識和理解。
2.本課有綜合的性質,以前所學過的思想品德課的內容,都有一個是與非的問題,教師要有全盤意識,注意引導學生跳出課文中的事例,把分清是非放到更高的層次上去分析思考。
3.本課側重進行分清是非的觀念教育,但分清是非不是目的。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分清是非,怎樣分清是非,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懂得并學會該怎樣做。如前所述,“該怎樣做”與教學目標 間接相關,是更高要求。但它體現了課程標準重視行為導向的新要求,體現了現代教育思想,因此要予以關注。
4.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的范圍和對象十分寬廣,加之信息渠道的增加,是非問題可以說是越來越多,能否真正做到分清是非,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講授本課前,要對本班學生在是非問題上的實際情況心中有數,以保證教學的實效性。本課教學結束后,要把分清是非當成一種常規要求,不時地提醒、引導學生。
5.本課所提供的參考資料,有小是小非方面的,也有大是大非方面的,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酌情選用。最好的辦法是,從本班或本校中選取具體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這樣教學就會更加生動活潑。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課 遇事分清是非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對的事情不去做。
2.能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
情感:
1.培養學生初步的榮辱觀、羞恥心。
2.讓學生對是非分明的人有一種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學習。
行為:
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確的事,積極主動地去做;不對的事,再小也不做。
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對的事情不去做。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
教學過程
一、師問:一個小朋友叫小虎,看見別人做什么事,就跟著做,結果做了錯事。他的毛病在哪里?
學生回答。
師問:應該怎樣做呢,請聽一段故事?
請同學朗讀擴展資料1:《摘梨》
師問:許衡是怎樣做的?為什么?
學生回答
師小結:許衡做得很對,他知道不是他的東西,他不應該拿的。說明他是個是非分明的人。課文中的方小強是不是是非分明的人呢?請同學們看一看。
請同學朗讀課文第2-4段。
學生回答
師問:方小強沒有幫助去幫助別人打架,也沒有幫助表弟打架,而是批評了表弟和小剛,因為他倆做得都不對,最后還讓他們相互道了歉,并和好了。通過這兩件事,大家更佩服方小強了,他也因此被評為“是非分明的好隊員”,你佩服他嗎?如果當時小強去幫助他打架,事情會怎么樣呢?請同學們分組表演一下。看哪組表演得好?
同學分組表演,教師點評
師小結:同學們都已經表演出了不注意分清是非的結果,不是同學間傷了和氣,就是相互記恨,團結就沒有了,凝聚力也沒有了,勢必給集體帶來不良的后果。
板書:要有主見
不要盲目跟隨
二、課堂練習:
選一選
一天下午放學,一名六年級的大同學在路上攔住了一名四年級的小同學要錢,那名小同學說沒有,這名六年級的同學就動手打人。這時,還有兩六年級的個子小一些的同學站在旁邊,他會怎樣做呢?
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你會怎么做?
(1)跟著那名同學打小同學,要小同學的錢。 ( )
(2)站在旁邊看熱鬧。 ( )
(3)趕快離開現場,免得找麻煩。 ( )
(4)走上前去制止。 ( )
(5)找別人來幫忙,救護小同學。 ( )
板書:
二 遇事分清是非
要有主見
不要盲目跟隨
愛惜自己的名譽 篇4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對的事情不去做。
2.能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
情感:
1.培養學生初步的榮辱觀、羞恥心。
2.讓學生對是非分明的人有一種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學習。
行為:
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確的事,積極主動地去做;不對的事,再小也不做。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三至五年級“自尊自愛”德目中的有關要求編寫的。本課著重進行分清是非的教育,讓學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長,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錯誤,就會做有損自己名譽的事。
本課選材源于學生生活。在學校,高年級的同學時有憑自己人高馬大欺負小同學的事,低年級的小同學也有以高年級同學為靠山的現象。課文以方小強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糾紛為例,說明小學生遇事只有分清是非,才能健康成長。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說它是重點,是因為只有真正能夠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才有可能從是非高度去待人處世。說它是難點,是因為對小學生而言,真正能夠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教師可以多采用設身處地、鮮明對比等方法,讓學生站在“受害人”的立場上去體會。
本課分為三個板塊。
1.第一個板塊是導入 部分“想一想”。
這段導語 要求學生想一想小虎常做錯事的原因是什么。小虎的情況在小學生中是比較常見的,這樣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認真思考,從而順利導入 課文。
2.第二個板塊是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說明在日常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凡是正確的事,就應該去做;凡是錯誤的事,堅決不去做、并闡述了分清是非的重要性:“注意分清是與非,可以使我們少犯錯誤,有利于自己的成長。”
第二部分:具體展示了方小強分清是非的故事。
第三部分:告訴學生怎樣才能分清是非,并再次強調分清是非的重要性。
怎樣才能分清是非呢?關鍵是使學生對遇事不冷靜。受別人的影響、感情用事等有足夠的認識,知道這些都會影響分清是非,都應該避免和克服。
課文最后以“為使自己健康地成長”、“使自己漸漸成熟起來”,說明小學生遇事分清是非的特別意義。事實上,分清是非的意義很大,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實際給予說明,這樣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
3.第三個板塊是練習,共設計了四個欄目。
教法建議
1.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一個人的名譽同他的言行是緊密相關的。所以,本課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對名譽的認識,把分清是非同有機聯系起來。本課屬于“自尊自愛”德目,所以在適當的時機,要把分清是非上升到自尊自愛的高度上去認識和理解。
2.本課有綜合的性質,以前所學過的思想品德課的內容,都有一個是與非的問題,教師要有全盤意識,注意引導學生跳出課文中的事例,把分清是非放到更高的層次上去分析思考。
3.本課側重進行分清是非的觀念教育,但分清是非不是目的。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分清是非,怎樣分清是非,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懂得并學會該怎樣做。如前所述,“該怎樣做”與教學目標間接相關,是更高要求。但它體現了課程標準重視行為導向的新要求,體現了現代教育思想,因此要予以關注。
4.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的范圍和對象十分寬廣,加之信息渠道的增加,是非問題可以說是越來越多,能否真正做到分清是非,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講授本課前,要對本班學生在是非問題上的實際情況心中有數,以保證教學的實效性。本課教學結束后,要把分清是非當成一種常規要求,不時地提醒、引導學生。
5.本課所提供的參考資料,有小是小非方面的,也有大是大非方面的,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酌情選用。最好的辦法是,從本班或本校中選取具體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這樣教學就會更加生動活潑。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課 遇事分清是非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對的事情不去做。
2.能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
情感:
1.培養學生初步的榮辱觀、羞恥心。
2.讓學生對是非分明的人有一種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學習。
行為:
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確的事,積極主動地去做;不對的事,再小也不做。
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對的事情不去做。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
教學過程
一、師問:一個小朋友叫小虎,看見別人做什么事,就跟著做,結果做了錯事。他的毛病在哪里?
學生回答。
師問:應該怎樣做呢,請聽一段故事?
請同學朗讀擴展資料1:《摘梨》
師問:許衡是怎樣做的?為什么?
學生回答
師小結:許衡做得很對,他知道不是他的東西,他不應該拿的。說明他是個是非分明的人。課文中的方小強是不是是非分明的人呢?請同學們看一看。
請同學朗讀課文第2-4段。
學生回答
師問:方小強沒有幫助去幫助別人打架,也沒有幫助表弟打架,而是批評了表弟和小剛,因為他倆做得都不對,最后還讓他們相互道了歉,并和好了。通過這兩件事,大家更佩服方小強了,他也因此被評為“是非分明的好隊員”,你佩服他嗎?如果當時小強去幫助他打架,事情會怎么樣呢?請同學們分組表演一下。看哪組表演得好?
同學分組表演,教師點評
師小結:同學們都已經表演出了不注意分清是非的結果,不是同學間傷了和氣,就是相互記恨,團結就沒有了,凝聚力也沒有了,勢必給集體帶來不良的后果。
板書:要有主見
不要盲目跟隨
二、課堂練習:
選一選
一天下午放學,一名六年級的大同學在路上攔住了一名四年級的小同學要錢,那名小同學說沒有,這名六年級的同學就動手打人。這時,還有兩六年級的個子小一些的同學站在旁邊,他會怎樣做呢?
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你會怎么做?
(1)跟著那名同學打小同學,要小同學的錢。 ( )
(2)站在旁邊看熱鬧。 ( )
(3)趕快離開現場,免得找麻煩。 ( )
(4)走上前去制止。 ( )
(5)找別人來幫忙,救護小同學。 ( )
板書:
二 遇事分清是非
要有主見
不要盲目跟隨
愛惜自己的名譽 篇5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一些自尊自愛的人物的事跡和格言。
2.懂得知榮辱、知羞恥、是自尊的表現。
3.能以實例區分自尊與不自尊的行為。
情感:
1.崇敬愛惜自己名譽的人。
2.為自己的正確言行而自豪,為自己的錯誤言行而羞愧。
行為:
有自尊心,做一個自尊自愛的人。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三至五年級“自尊自愛”德目中的有關要求而設置的。“自尊自愛”德目按規定設置了5課,全部安排在五年級。本冊教材安排兩課:《遇事分清是非》。
本課的自尊心教育又是通過這一主題來表現的。設置這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入手,接受自尊自愛的教育,使他們懂得知榮辱、知羞恥,從小做到自覺、嚴格地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要求,不斷地要求上進。同時,也能使他們在做了不符合道德要求的事后,產生良心上的自責,逐漸地將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身的道德要求,最終達到自尊自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怎樣做到。教學的難點是,是自尊的表現。
本課分三個板塊。
1.第一個板塊是導入 部分,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首先思考一下怎樣才能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為學習新課作好鋪墊。
2.第二個板塊是課文,分三個部分。
3.第三個板塊是練習。這一板塊里面設置了四個欄目。
教法建議
1.本課教學時要讓學生掌握四點:一是讓學生知道“名譽、羞恥、自尊”等概念的內涵;二是讓學生懂得知榮辱、知羞恥、是自尊的表現;三是要學生懂得應該用什么樣的行為去;四是讓學生能辨別自尊與不自尊的行為。
2.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怎樣做到。教學的難點是,是自尊的表現。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把這兩個觀點有機地聯系起來,并體現出其邏輯性。
3.本課的概念和觀點比較多,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將知榮辱、知羞恥、自尊等觀點有機地聯系起來。
4.在教學中教師還可適當補充一些生動的事例使教學內容更加豐滿,更能說服學生。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一些自尊自愛的人物的事跡和格言。
2.懂得知榮辱、知羞恥、是自尊的表現。
3.能以實例區分自尊與不自尊的行為。
情感:
1.崇敬愛惜自己名譽的人。
2.為自己的正確言行而自豪,為自己的錯誤言行而羞愧。
行為:
有自尊心,做一個自尊自愛的人。
教學重點:使學生懂得知榮辱、知羞恥、是自尊的表現。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能以實例區分自尊與不自尊的行為。
教學過程
一、師問:你希望給人們留下一個好印象,有個好名聲嗎?
學生回答。
師問:你是怎樣做的呢?
學生回答
師問:同學們說的很多,有一些建議很好。名譽也就是好名聲。懂得自尊自愛的人,無論走到哪里,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十分注意,以良好的言行給人們留下好印象。好,現在有這樣一個故事,看一看有什么事情發生。
請同學朗讀課文第2、3段。
師問:在舊社會,人力車夫的生活生活非常貧苦。可車夫為什么沒留下魯迅的皮包?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師小結:這位車夫當然也很需要錢,可是他沒有留下這些錢,因為他懂得,如果留下這筆錢,雖然能暫緩解一下家中的生活困境,但丟掉了自己的人格,敗壞了自己的名譽。在車夫看來,一個人的名譽比金錢更重要。他用行動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尊嚴,當然也贏得了別人對他的尊重。請同學看一篇文章。
出示擴展資料1《美與丑》
師問:你認為哪些同學的行為是美的,美在哪里?
你認為哪些同學的行為是丑的,丑在哪里?他們應該怎樣?
師小結:人們常說“名譽是人的第二生命”。我們要像愛惜生命一樣。懂得愛惜自己名譽的人,必定有強烈的榮辱感和羞恥心。而且愛惜衣裳要從新的時候做起,愛惜名譽要從小的時候做起。
板書:
愛惜名譽要從小做起
二、師問:現在有這幾種情況,請你分析一下,他們應該怎樣做?
1、春天,路邊盛開著桃花。少先隊員小芹看周圍沒有自己認識的人,就想折兩枝回家。
2、小明昨天被評為三好學生,今天下午放學時不小心拉壞了教室電燈的開關,當時沒人看見。
3、張平在語文測試的時候,有幾個字不會寫,偷偷看了同桌的答卷。她想,我平時從不作弊,偶爾一次不會損害自己的名譽。
4、關毅違反了體育課紀律,教師批評他。他看到旁邊有幾個同學正在看他,就故意昂起頭,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教師補充。
師小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我們做事情切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知羞恥的人,決不會有美德。
板書:勿以惡小而為之
三、課堂練習:
選一選
一天下午放學,一名六年級的大同學在路上攔住了一名四年級的小同學要錢,那名小同學說沒有,這名六年級的同學就動手打人。這時,還有兩六年級的個子小一些的同學站在旁邊,他會怎樣做呢?
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你會怎么做?
(1)跟著那名同學打小同學,要小同學的錢。 ( )
(2)站在旁邊看熱鬧。 ( )
(3)趕快離開現場,免得找麻煩。 ( )
(4)走上前去制止。 ( )
(5)找別人來幫忙,救護小同學。 ( )
板書:
一
愛惜名譽要從小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愛惜自己的名譽 篇6
教學目標
1.敬佩愛惜自己尊嚴的人。
2.讓學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長,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錯誤,就會做有損自己名譽的事。
3.有自尊心,能夠明辨是非。正確的事,積極主動地去做;不對的事,再小也不鉸。能夠結合實際例子區分自尊與不自尊的行為。
4.知道一些自尊自愛的人物的事跡和格言。
教學活動及過程
活動一:引入新課
引入導言時可結合其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好名聲”一詞,問一問學生是怎樣做來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
活動二:講故事,知名譽
教師可以借助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什么是“名譽”,為什么要愛惜自己的名譽?
活動三:討論
借助《儀表與名譽》的三幅圖來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和評價:
1.誰的儀表美?為什么?
2.為什么儀表美是自尊自愛的體現?儀表和名譽之間有什么關系?
3.自己的儀表美不美?
就討論的結果來填寫表格。
活動四:討論和評價
借助教材41頁的四幅圖來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1.評價:他們的這些行為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嗎?為什么?
2.在你的同學之間,還有哪些不尊重別人的行為?你怎么看這些行為?
3.心理換位想一想:被別人不尊重時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做法?
4.反思自己是否有不尊重他人的行為?談談現在的感受。
就討論的結果來填寫表格。
活動五:組織辨析
在課文提供范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擴展。引導學生辨這樣做好不好,他們應該怎樣做?
教師小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知羞恥的人,決不會有美德。
活動六:選一選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場景進行行為的選擇練習。
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你會怎么做?
1.跟著那名六年級的大同學打小同學,要小同學的錢。 ( )
2.站在旁邊看熱鬧。 ( )
3.趕快離開現場,免得找麻煩。 ( )
4.走上前去制止。 ( )
5.找別人來幫忙,救護小同學。 ( )
活動七:讀一讀
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讀名人名言,幫助學生提高認識。
愛惜自己的名譽 篇7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對的事情不去做。
2.能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
情感:
1.培養學生初步的榮辱觀、羞恥心。
2.讓學生對是非分明的人有一種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學習。
行為:
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確的事,積極主動地去做;不對的事,再小也不做。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三至五年級“自尊自愛”德目中的有關要求編寫的。本課著重進行分清是非的教育,讓學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長,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錯誤,就會做有損自己名譽的事。
本課選材源于學生生活。在學校,高年級的同學時有憑自己人高馬大欺負小同學的事,低年級的小同學也有以高年級同學為靠山的現象。課文以方小強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糾紛為例,說明小學生遇事只有分清是非,才能健康成長。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說它是重點,是因為只有真正能夠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才有可能從是非高度去待人處世。說它是難點,是因為對小學生而言,真正能夠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教師可以多采用設身處地、鮮明對比等方法,讓學生站在“受害人”的立場上去體會。
本課分為三個板塊。
1.第一個板塊是導入 部分“想一想”。
這段導語 要求學生想一想小虎常做錯事的原因是什么。小虎的情況在小學生中是比較常見的,這樣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認真思考,從而順利導入 課文。
2.第二個板塊是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說明在日常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凡是正確的事,就應該去做;凡是錯誤的事,堅決不去做、并闡述了分清是非的重要性:“注意分清是與非,可以使我們少犯錯誤,有利于自己的成長。”
第二部分:具體展示了方小強分清是非的故事。
第三部分:告訴學生怎樣才能分清是非,并再次強調分清是非的重要性。
怎樣才能分清是非呢?關鍵是使學生對遇事不冷靜。受別人的影響、感情用事等有足夠的認識,知道這些都會影響分清是非,都應該避免和克服。
課文最后以“為使自己健康地成長”、“使自己漸漸成熟起來”,說明小學生遇事分清是非的特別意義。事實上,分清是非的意義很大,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實際給予說明,這樣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
3.第三個板塊是練習,共設計了四個欄目。
教法建議
1.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一個人的名譽同他的言行是緊密相關的。所以,本課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對名譽的認識,把分清是非同愛惜自己的名譽有機聯系起來。本課屬于“自尊自愛”德目,所以在適當的時機,要把分清是非上升到自尊自愛的高度上去認識和理解。
2.本課有綜合的性質,以前所學過的思想品德課的內容,都有一個是與非的問題,教師要有全盤意識,注意引導學生跳出課文中的事例,把分清是非放到更高的層次上去分析思考。
3.本課側重進行分清是非的觀念教育,但分清是非不是目的。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分清是非,怎樣分清是非,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懂得并學會該怎樣做。如前所述,“該怎樣做”與教學目標 間接相關,是更高要求。但它體現了課程標準重視行為導向的新要求,體現了現代教育思想,因此要予以關注。
4.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的范圍和對象十分寬廣,加之信息渠道的增加,是非問題可以說是越來越多,能否真正做到分清是非,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講授本課前,要對本班學生在是非問題上的實際情況心中有數,以保證教學的實效性。本課教學結束后,要把分清是非當成一種常規要求,不時地提醒、引導學生。
5.本課所提供的參考資料,有小是小非方面的,也有大是大非方面的,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酌情選用。最好的辦法是,從本班或本校中選取具體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這樣教學就會更加生動活潑。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課 遇事分清是非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對的事情不去做。
2.能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
情感:
1.培養學生初步的榮辱觀、羞恥心。
2.讓學生對是非分明的人有一種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學習。
行為:
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確的事,積極主動地去做;不對的事,再小也不做。
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對的事情不去做。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行為與個人名譽的關系,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
教學過程
一、師問:一個小朋友叫小虎,看見別人做什么事,就跟著做,結果做了錯事。他的毛病在哪里?
學生回答。
師問:應該怎樣做呢,請聽一段故事?
請同學朗讀擴展資料1:《摘梨》
師問:許衡是怎樣做的?為什么?
學生回答
師小結:許衡做得很對,他知道不是他的東西,他不應該拿的。說明他是個是非分明的人。課文中的方小強是不是是非分明的人呢?請同學們看一看。
請同學朗讀課文第2-4段。
學生回答
師問:方小強沒有幫助去幫助別人打架,也沒有幫助表弟打架,而是批評了表弟和小剛,因為他倆做得都不對,最后還讓他們相互道了歉,并和好了。通過這兩件事,大家更佩服方小強了,他也因此被評為“是非分明的好隊員”,你佩服他嗎?如果當時小強去幫助他打架,事情會怎么樣呢?請同學們分組表演一下。看哪組表演得好?
同學分組表演,教師點評
師小結:同學們都已經表演出了不注意分清是非的結果,不是同學間傷了和氣,就是相互記恨,團結就沒有了,凝聚力也沒有了,勢必給集體帶來不良的后果。
板書:要有主見
不要盲目跟隨
二、課堂練習:
選一選
一天下午放學,一名六年級的大同學在路上攔住了一名四年級的小同學要錢,那名小同學說沒有,這名六年級的同學就動手打人。這時,還有兩六年級的個子小一些的同學站在旁邊,他會怎樣做呢?
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你會怎么做?
(1)跟著那名同學打小同學,要小同學的錢。 ( )
(2)站在旁邊看熱鬧。 ( )
(3)趕快離開現場,免得找麻煩。 ( )
(4)走上前去制止。 ( )
(5)找別人來幫忙,救護小同學。 ( )
板書:
二 遇事分清是非
要有主見
不要盲目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