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教學計劃
現實生活中求表面積或體積往往不需要精確的計算,只學要得到近似值,所以本冊教材中相機安排了計算題。例如第34頁的一道題:“消防隊砌一道長8米,寬0.25米,高2米的訓練墻,如果每立方米用磚525塊,有2000塊磚夠不夠用?”這是一道來自現實生活中的題目。解答時學生很容易運用乘法的簡便算法口算出訓練墻的體積是4立方米,接下去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可以精確計算出用磚2100塊,再與2000塊比多少,得出不夠用的答案。也可以估算,每立方米要用500多塊,2000塊不夠用。還可以這樣想:用2000塊磚砌4立方米,1立方米只有500塊,不夠525塊,所以2000塊磚不夠用。
(二)改變了教材的呈現方式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這次大綱修改的主要意圖之一,而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最基本的途徑就是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作為教學素材的教科書也應該以“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來呈現學習材料。為此本冊教材作了如下修改。
1.增加了某些知識探索過程的內容
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讓學生觀察3的一些倍數,先從個位上的數找規律。找不出規律,再看這些數與各個數位上數的前后順序有沒有關系,在沒有發現關系的時候,有些學生可能想到從各位上的數的和中找規律,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提出問題。待規律發現后,再讓學生自己找幾個數來驗證。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探索——發現——驗證”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再如教學體積單位時,增寫了讓學生比較兩個形狀不同,體積相近的長方體的體積的大小,造成懸念,再探求比較的方法,認識建立體積單位的必要性,使學生更加自覺地學習新知識。
2.讓學生自己總結計算方法。
計算方法的總結過程是培養學生歸納推理能力的過程,而總結出的計算法則,對于學生的計算起一種指導,規范和制約的作用。當學生的計算已經達到接近自動化地運用法則的程度,就無需再回憶法則的條文。基于這樣一種認識,大多數計算方法讓學生去歸納,去總結,而其中有些容易掌握的法則,修訂本中不再出現結論。例如假分數與整數和帶分數互化的方法,求兩個成互質關系或倍數關系的數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只由教師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計算方法,也避免了死記硬背計算法則的惡習。再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時,教材先引導學生觀察一個長方體的各個面的長,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關系,計算出每個面的面積,然后讓學生總結長方體表面積的算法,再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去處理例題。教材中就沒有出現計算公式。這樣安排可以使學生從具體實物的形象和計算要求出發考慮算法,而不是死套計算公式。
3.例題的部分解答過程留給學生完成。
一些作為例題的應用題,在列出算式后,讓學生自己計算出結果,寫出答案。還有的例題稍加分析后,讓學生自己列出算式。例如第10頁例2,求做一個棱長3厘米的正方體紙盒至少還用多少硬紙板,題目只分析到“要求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紙板,就是求這個正方體的表面積”,然后要求學生討論一下怎樣計算它的表面積并計算出來。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比較時只出現例題,分析和解答的過程全留給學生去完成。這樣安排更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有效的避免不管學生會不會教師都一講到底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