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數學第三單元教案 第一課時:長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是由 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 形)圍成的
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 ,相對的棱的長度 。
6.拿一個長方體放在講臺上讓學生觀察。
最多能看到幾個面?(3個面)
講:所以我們通常把長方體畫成這樣。指導學生畫
長方體的圖形。
(三)、匯報長方體的長、寬、高。
1.出示p29例題2,昨天讓同學們用學具做了一個長方體的框架。提問:在做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并匯報下面的兩個問題:
(1)它的12條棱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
(2)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
2.揭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
你知道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什么嗎?(長、寬、高)
結論:長方體的大小和形狀是由它的長、寬、高決定的。
指出自己長方體的長、寬、高。
3.總結(課件出示填表內容)
四、反饋檢測
1完成p31練習五t1。
2.一個長方體,長5厘米,寬3.5厘米,高2厘米。這個長方體的棱長綜合是多少厘米?
3.一個長方體的棱長總和是96厘米。它的長、寬、高的和是多少厘米?
4、判斷。
(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
(2)長方體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都相等。( )
(3)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棱長度都不相等。( )
5、變式練習:把一個長方體模型切成兩個小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幾個頂點?為什么?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課后反思:
在這節課中,我感到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安排了具有特點的、效果很好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逐步感受特征,逐步理解概念,逐步形成表象,逐步發展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用手摸,用眼觀察去體驗立體圖形,循序漸進最后抽象出長方體,并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征。讓學生經歷了“觀察——思考——實踐——總結”這一探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