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規律》實錄片斷
二,活動累積經驗,交流促進升華
兩次活動的安排可謂匠心獨具.一次是在學生對規律有了初步的體驗,但并不十分明晰和深刻的階段;另一次安排在規律的拓展應用階段.學生對規律初步體驗后,教者并不急于進行行為主義意義上的"鞏固強化".而是通過更深層次的活動讓學生去深究規律中的"規律".從而達到去除問題的非本質屬性,凸顯本質屬性的既定目標.在拓展應用階段,教者也摒棄以往課堂上常用的多層次,高密度的練習模式,更注重對學生情智領域的開發和關懷,追求學生的和諧發展.活動過程精彩,活動之后的交流就更洋溢著濃濃的數學味.緊緊圍繞"找規律"這一中心議題展開的交流不斷促進著學生將積累的活動經驗從表象逐漸數學化并最終凝聚成學生的認知圖式.應用階段的交流則體現出學生在一種自在,自然的狀態下,活用知識解決問題,并形成策略的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良好的調控意識.
三,游戲調動熱情,應用不著痕跡
聽課老師和學生可能都以為"穿珠子"的習題做完也就宣告結束并過渡到下一題.但"自己設計一種穿法"一下子將學生和老師的情緒都調動起來.不同穿法中所隱藏的規律經教者按"每組個數"重組后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充分體現出教者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駕馭能力.兒歌引出的游戲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情境之中,獲勝的愿望點燃學生努力思考策略的火花,教師的平等的參與和故作疑惑的追問不著痕跡地促進著學生暴露思維的過程,自覺地應用所學的"找規律"的知識尋求智勝的策略."確是游戲,卻是應用"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對知識應用的層次,水平和意識都達到了一種新的境界.
四,民主源自尊重,互動自然生成
活動二中教師作為一個游戲的真實參與者表現出的尊重游戲規則,體現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給學生營造了民主的心理氛圍.事實上,學生在游戲中早就"忘乎所以",專注投入的學生也已忘了"教師"的存在,而只是一個游戲的伙伴.所以出現了"把老師給淘汰!"的呼聲.教師對學生提出的"抗議"表現出的尊重更掃除了師生之間的"最后一道屏障",師生達到了一種其樂融融的境界.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民主氛圍,學生情緒激昂,學生的思維成果也就順利地在老師的誘導下自然地流淌出來.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就在"不行!為什么不行 不可以!","又怎么了 "的平等對話和"把老師給淘汰!"的"統一戰線"中自然生成.其實,生成的不僅僅是智慧,策略,更有情感的交融,民主意識的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