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數的世界(精選2篇)
走進數的世界 篇1
設計理念
數學概念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邏輯起點,是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核心,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積極主動,勇于探索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引導學生通過領略數學的神奇奧秘去感受數學奇崛之美,將枯燥的概念學習打造成一個學生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體驗過程,使概念學習成為學生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過程,讓數學概念教學回歸數學的本質.讓學生在數學概念的建構中增長智慧,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2-3頁.
學情與教材分析
"數的世界" 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1單元"倍數與因數"第1課時的教學內容,是數論初步領域的內容,是學生數論學習的第一課.教材通過喚起學生已經認識的分數,小數,正數,負數,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自然數和整數,使學生對數的認識進一步系統化.新課標教材并沒有像傳統教材那樣從整除的概念入手,從整除出發認識倍數與因數,而是聯系乘法認識倍數與因數.教材還安排了"找一找"的內容,指導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對新知識的好奇心,讓學生在探究自然數神奇奧秘的任務驅動下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認識自然數和整數,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綜合,概括的能力.
2.聯系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體會倍數與因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3.經歷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的探索過程,發展學生個性化,多樣化解決問題的能力.
4.感受自然數的神奇奧秘,培植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聯系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聯系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認識整數與自然數.
1.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中你在哪里見到過數
【學情預設:經過四年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分數,小數,正數,負數,積累了大量生活經驗,并在學習與生活中也都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的存在,因而這樣的問題對他們來說不難回答,上課伊始給學生提供表現與成功的機會,將更加有利于他們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2.揭示課題:走進數的世界.
師:我們就生活在一個充滿數的世界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數的世界.
3.快速搶答,舊知再認.
點擊課件逐題出示,組織學生搶答:圈里的數是什么數
① 1/2,1/3,1/4,2/5,2/8…
② 0.1,0.2,0.3,1.5,1.8…
③ -200,-52,-10,-4,0,1,23,100,48…
【設計意圖:上課伊始通過搶答營造積極熱烈的學習氣氛,促進學生全員參與,主動參與,對數學課的教學奠定了活潑,愉悅的學習基礎.】
【學情預設:題①與題②學生都應當能夠準確地做出回答.而題③,大部分學生可能會茫然,有的學生可能會回答:生1:正數.生2:負數.生3:正數與負數.這些回答都是不全面不準確的,但學生的疑惑恰好創設出最有利的教學契機,這樣的設計巧妙地讓概念的引入成為學生的需要.】
4.認識整數.
課件揭示:像-3,-2,-1,0,1,2,3…這樣的數都是整數.
讓學生說一些整數.
師:你能發現整數有什么特點嗎 (引導學生從"個數","最大","最小"三個方面去發現整數的特征.)
【設計意圖:"整數有什么特點"這是學生很難回答的問題.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們通過觀察,分析去學會數學思考,對觀察結果進行概括和提升,進而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5.認識自然數.
師:咱們還要認識另一種數,請你認真觀察,你一定會有很多發現的.
【設計意圖:自然數是整數的子集,本環節通過形象的動畫,將整數與自然數的關系展現在學生眼前,有助于學生在概念的對比中初步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形成概念的體系.】
【學情預設:由于學生在觀察中有十分豐富的發現,這一問題真正觸及了學生強烈的表現欲望,學生可能會回答:生1:自然數是整數的一部分.生2:有一些整數不是自然數.生3:有的數既是整數又是自然數……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還可能遷移在整數學習中的經驗,從個數,最大,最小三個方面去發現自然數的特點.】
引導學生完成下圖,體會整數與自然數的關系.
課件出示:
二.認識倍數與因數.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 世界上很多的數學難題都出在了自然數上,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自然數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自然數的奧秘!
1.確定研究范圍.
師:首先明確一下,咱們研究的范圍是:自然數(0除外).
【設計意圖:倍數與因數的研究范圍只是一種規定,教學上無需糾纏.】
2.數形結合,建立概念.
課件出示自然數:18
課件演示:18隱去并出現18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
師:你能用這18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嗎 把你的拼法用一道簡單的乘法算式告訴大家.
依次出現3×6=18,2×9=18,與1×18=18
師:以3×6=18為例,數學上就說:3是18的因數,那6(也是18的因數)倒過來18是3的倍數,18(也是6的倍數).這就是咱們今天要學習的倍數與因數.
【設計意圖:"如果讓你用這18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擺成一個長方形,你會擺嗎 "這個問題的創設,直接將學生置身于數形結合的情境之中.運用數形結合方法研究數學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處改用蘇教版的這一例題,為學生打開數與形聯系的一扇門,在促進學生完整地建構倍數與因數的概念的同時,有效地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3.即時練習,體會概念.
讓學生根據算式2×9=18,1×18=18,說一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
4.辨析練習,完善建構.
師:同學們,你們發現了沒有,18是1的倍數,18是2的倍數.18是3的倍數……18是這么多數的倍數.能不能簡單地說:18是倍數
【學情預設:對于相互依存的教學在目標定位上應注重在讓學生意會,感受及體驗,因而在本環節上教學以簡潔,明快的節奏迅速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的已有經驗去感悟這種關系,體會這種關系.這樣的教學契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也符合教學的目標要求.】
5.開放練習,深化概念.
學生完成答題卡(一).
答 題 卡 (一)
先自己編一個算式,再寫出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算式:
( )是( )的因數, ( )也是( )的因數,
( )是( )的倍數, ( )也是( )的倍數.
【設計意圖:開放的問題,能使學生思維更為活躍,更為主動,同時也更有助于促進課堂更為豐富,更為有效的生成.】
教師選取幾份作業投影上去,并組織學生根據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去猜一猜寫的是什么算式.
【設計意圖:作業講評環節往往只是展現學生對概念理解的思維過程.本環節的設計通過讓學生根據幾個數的倍數與因數的關系,進行逆向思考,轉而去猜測寫的是什么算式,讓學生思維不間斷地向前,提高了課堂的思維含量,發展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
① 展示幾份作業讓學生猜.
② 教師準備一個除法算式讓學生猜.
【設計意圖:新課標教材在倍數與因數的教學時 已經不引入整除的概念了,而是聯系乘法進行教學,本環節教師提供的除法算式,可給予學生更完整的知識,同時溝通乘除法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建構起更穩定的概念系統.】
三,探索找倍數的方法.
1.體驗中形成方法.
師生共同找3的倍數.
【學情預設:此時大部分分學生的思考可能是無序的,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找,也可能有部分學生會有序地去思考,教師通過搭建交流互動的平臺,讓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在交流中深入,在交流中深刻.】
師生共同完成:3的倍數有3,6,9,12,15…
學生獨立完成答題卡(二)
答題卡(二)
從1至10中選出三個自然數,并表示出它的所有倍數.
( )的倍數有
( )的倍數有
( )的倍數有
師:大家在找一個數的倍數時有沒有什么好方法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學情預設:學生一般會有這樣的幾種方法:生1:用乘法口訣找.生2:用加法找.生3:用乘法找等.】
2.探索中發現規律.
【設計意圖:"一個數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數是他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讓學生能從幾個數的倍數中通過不完全歸納法得出上述規律,讓學生認識經歷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培養學生綜合,歸納與概括的思維能力,發展思維的深刻性,全面性.】
師:仔細觀察,你發現一個數的倍數有什么特點
【學情預設:"你有什么發現 "貫穿在"整數","自然數",與"一個數倍數的特征"三個環節的教學中,學生可以進行方法的順向遷移,借助積累的經驗,從"個數,最大,最小"三個方面去發現.】
引導學生得出: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數是他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
3.應用中的感悟規律.
① 60以內9的倍數有_________________
② 在自然數18,31,36,48,54中,6的倍數有________________
③ 老師的年齡既是6的倍數,又是9的倍數,你猜猜老師今年幾歲.
【設計意圖:題①讓學生在一定范圍內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題②讓學生用個性化的方法判斷一個數是否是另一個數的倍數.題③讓學生體會一個數可能既是a的倍數又是b的倍數.】
四,感受自然數的神奇奧秘.
【設計意圖:以自然數的神奇奧秘喚起學生的好奇心,用數學奇崛之美去培植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1.游戲——"化身為數".
課前讓學生按學號順序坐好,每行分別是1-8,9-16,17-24,25-32,33-40,41-48,49-56……
每一位學生分別代表一個自然數,根據老師的口令進行游戲.
① 2的倍數起立.
② 3的倍數起立.
③ 4的倍數起立.
……
引導學生觀察站起來的隊形,從而讓學生體會一個數是2,3,5,9…的倍數蘊藏著奧秘.
2.師:自然數中還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等著大家用更大的熱情去探索.
設計思路
最近,有幸聆聽了吳正憲老師的講座——《讓孩子們在好吃中享受有營養的數學》.她從孩子的視點提出了一個讓所有教育者都應當審慎深思的一個問題:為什么那么多有"營養"的數學,學生都不喜歡,不愛學呢 數學教學能否讓"好吃的數學"與"有營養的數學"在課堂上達到和諧統一
基于以上思考,本節課在設計思路上努力創設學生樂于參與的數學課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學生在"好吃"中享受數學的"營養".
1.知識與方法并重,創造有"營養"的數學.
概念教學一般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較小,本節課又是學生學習數論初步的第一課,對學生而言以前學習的都是相對孤立的概念,如何讓學生進行探究式的概念學習是教學設計時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最終,我們找到了一條與學生知識形成過程并行的"方法"上的線索,就是讓學生對每個描述性的概念都去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你有什么發現".重在對發現方法的引導,重在對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重在概括方法的滲透,而在重在發現的結果.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 掌握學習方法,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數學思考的過程.
2.能力與情感交融,創造"好吃"的數學.
如何將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至為重要的數學知識烹調成學生喜歡的"好吃"的數學.這要求教師應當努力營造民主,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要求教師應當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要求教師應當真心實意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他們所想,以兒童的視角重組知識,加工知識,改變數學知識冰冷理性的面孔.以數學的美去感染學生,培植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情感.本節課教師通過創新形式,如在課前談話中以"腦筋急轉彎"的形式滲透生活中相互依存的關系,揭曉答案時出示《家有兒女》的照片,游戲中的音樂選用"小叮當的音樂",游戲"化身為數"讓學生重溫久違的角色游戲等等,都是站在學生的視角,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數學課堂打造成學生學習的樂園,讓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獲在其中.
3.傳統與創新結合,兼得有"營養"又"好吃"的數學.
本節課其實是原來大綱教材中"數的整除"的起始課,傳統的教材中嚴謹的概念,系統的結構都是教師應當汲取的極為可貴的營養.本課在設計上便注重傳統與創新的結合,如游戲環節中讓學生化身為自然數,在游戲中感受到一個數的倍數在整齊排列的數圖中是有規律地呈現的.讓學生感受到數的神奇奧秘,既有傳統的知識技能鞏固的作用,又有深化提升,此處傳統與創新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美交融在一起,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本課像這樣的處理還有在數形結合建立倍數與因數的概念上.這樣的教學應該是有效的,合適的.
思想有多遠,行動就能走多遠.正是基于吳正憲老師思想的引領,本課有了這樣一系列獨特的設計.當然課無完課,再好的設計也有其不足.實現有"營養"的數學與"好吃"的數學兼而得之,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與創新.追求有效,有趣,有價值的數學教學,我們永遠在路上!
執教者簡介
李培芳,男,泉州市骨干教師.1992年8月參加工作,先后在農村小學,惠安縣實驗小學,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任教.工作以來,勤于鉆研,銳意創新,多次承擔各級各類的公開教學活動,深受領導,老師的好評.曾兩次獲得惠安縣優質課評比一等獎.2008年4月參加泉州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優活動獲一等獎,并獲得參加福建省第八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優比賽的資格.
走進數的世界 篇2
設計理念
數學概念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邏輯起點,是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核心,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積極主動,勇于探索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引導學生通過領略數學的神奇奧秘去感受數學奇崛之美,將枯燥的概念學習打造成一個學生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體驗過程,使概念學習成為學生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過程,讓數學概念教學回歸數學的本質。讓學生在數學概念的建構中增長智慧,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2-3頁。
學情與教材分析
“數的世界”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1單元“倍數與因數”第1課時的教學內容,是數論初步領域的內容,是學生數論學習的第一課。教材通過喚起學生已經認識的分數、小數、正數、負數,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自然數和整數,使學生對數的認識進一步系統化。新課標教材并沒有像傳統教材那樣從整除的概念入手,從整除出發認識倍數與因數,而是聯系乘法認識倍數與因數。教材還安排了 “找一找”的內容,指導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對新知識的好奇心,讓學生在探究自然數神奇奧秘的任務驅動下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認識自然數和整數,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綜合、概括的能力。
2.聯系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體會倍數與因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3.經歷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的探索過程,發展學生個性化、多樣化解決問題的能力。
4.感受自然數的神奇奧秘,培植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聯系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聯系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認識整數與自然數。
1.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中你在哪里見到過數?
【學情預設:經過四年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分數、小數、正數、負數,積累了大量生活經驗,并在學習與生活中也都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的存在,因而這樣的問題對他們來說不難回答,上課伊始給學生提供表現與成功的機會,將更加有利于他們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2.揭示課題:走進數的世界。
師:我們就生活在一個充滿數的世界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數的世界。
3.快速搶答,舊知再認。
點擊課件逐題出示,組織學生搶答:圈里的數是什么數?
① 1/2、1/3、1/4、2/5、2/8…
② 0.1、0.2、0.3、1.5、1.8…
③ -200、-52、-10、-4、0、1、23、100、48…
【設計意圖:上課伊始通過搶答營造積極熱烈的學習氣氛,促進學生全員參與、主動參與,對數學課的教學奠定了活潑、愉悅的學習基礎。】
【學情預設:題①與題②學生都應當能夠準確地做出回答。而題③,大部分學生可能會茫然,有的學生可能會回答:生1:正數。生2:負數。生3:正數與負數。這些回答都是不全面不準確的,但學生的疑惑恰好創設出最有利的教學契機,這樣的設計巧妙地讓概念的引入成為學生的需要。】
4.認識整數。
課件揭示:像-3、-2、-1、0、1、2、3…這樣的數都是整數。
讓學生說一些整數。
師:你能發現整數有什么特點嗎?(引導學生從“個數”、“最大”、“最小”三個方面去發現整數的特征。)
【設計意圖:“整數有什么特點”這是學生很難回答的問題。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們通過觀察、分析去學會數學思考,對觀察結果進行概括和提升,進而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5.認識自然數。
師:咱們還要認識另一種數,請你認真觀察,你一定會有很多發現的。
【設計意圖:自然數是整數的子集,本環節通過形象的動畫,將整數與自然數的關系展現在學生眼前,有助于學生在概念的對比中初步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形成概念的體系。】
【學情預設:由于學生在觀察中有十分豐富的發現,這一問題真正觸及了學生強烈的表現欲望,學生可能會回答:生1:自然數是整數的一部分。生2:有一些整數不是自然數。生3:有的數既是整數又是自然數……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還可能遷移在整數學習中的經驗,從個數、最大、最小三個方面去發現自然數的特點。】
引導學生完成下圖,體會整數與自然數的關系。
課件出示:
( )數
( )數
二.認識倍數與因數。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世界上很多的數學難題都出在了自然數上,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自然數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自然數的奧秘!
1.確定研究范圍。
師:首先明確一下,咱們研究的范圍是:自然數(0除外)。
【設計意圖:倍數與因數的研究范圍只是一種規定,教學上無需糾纏。】
2.數形結合,建立概念。
課件出示自然數:18
課件演示:18隱去并出現18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
師:你能用這18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嗎?把你的拼法用一道簡單的乘法算式告訴大家。
依次出現3×6=18、2×9=18、與1×18=18
師:以3×6=18為例,數學上就說:3是18的因數,那6(也是18的因數)倒過來18是3的倍數,18(也是6的倍數)。這就是咱們今天要學習的倍數與因數。
【設計意圖:“如果讓你用這18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擺成一個長方形,你會擺嗎?”這個問題的創設,直接將學生置身于數形結合的情境之中。運用數形結合方法研究數學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處改用蘇教版的這一例題,為學生打開數與形聯系的一扇門,在促進學生完整地建構倍數與因數的概念的同時,有效地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3.即時練習,體會概念。
讓學生根據算式2×9=18、1×18=18,說一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
4.辨析練習,完善建構。
師:同學們,你們發現了沒有,18是1的倍數,18是2的倍數。18是3的倍數……18是這么多數的倍數。能不能簡單地說:18是倍數?
【學情預設:對于相互依存的教學在目標定位上應注重在讓學生意會、感受及體驗,因而在本環節上教學以簡潔、明快的節奏迅速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的已有經驗去感悟這種關系,體會這種關系。這樣的教學契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也符合教學的目標要求。】
5.開放練習,深化概念。
學生完成答題卡(一)。
答 題 卡 (一)
先自己編一個算式,再寫出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算式:
( )是( )的因數, ( )也是( )的因數,
( )是( )的倍數, ( )也是( )的倍數。
【設計意圖:開放的問題,能使學生思維更為活躍,更為主動,同時也更有助于促進課堂更為豐富,更為有效的生成。】
教師選取幾份作業投影上去,并組織學生根據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去猜一猜寫的是什么算式。
【設計意圖:作業講評環節往往只是展現學生對概念理解的思維過程。本環節的設計通過讓學生根據幾個數的倍數與因數的關系,進行逆向思考,轉而去猜測寫的是什么算式,讓學生思維不間斷地向前,提高了課堂的思維含量,發展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
① 展示幾份作業讓學生猜。
② 教師準備一個除法算式讓學生猜。
【設計意圖:新課標教材在倍數與因數的教學時已經不引入整除的概念了,而是聯系乘法進行教學,本環節教師提供的除法算式,可給予學生更完整的知識,同時溝通乘除法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建構起更穩定的概念系統。】
三、探索找倍數的方法。
1.體驗中形成方法。
師生共同找3的倍數。
【學情預設:此時大部分分學生的思考可能是無序的,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找,也可能有部分學生會有序地去思考,教師通過搭建交流互動的平臺,讓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在交流中深入,在交流中深刻。】
師生共同完成:3的倍數有3、6、9、12、15…
學生獨立完成答題卡(二)
答題卡(二)
從1至10中選出三個自然數,并表示出它的所有倍數。
( )的倍數有
( )的倍數有
( )的倍數有
師:大家在找一個數的倍數時有沒有什么好方法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學情預設:學生一般會有這樣的幾種方法:生1:用乘法口訣找。生2:用加法找。生3:用乘法找等。】
2.探索中發現規律。
【設計意圖:“一個數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數是他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讓學生能從幾個數的倍數中通過不完全歸納法得出上述規律,讓學生認識經歷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培養學生綜合、歸納與概括的思維能力,發展思維的深刻性、全面性。】
師:仔細觀察,你發現一個數的倍數有什么特點?
【學情預設:“你有什么發現?”貫穿在“整數”、“自然數”,與“一個數倍數的特征”三個環節的教學中,學生可以進行方法的順向遷移,借助積累的經驗,從“個數、最大、最小”三個方面去發現。】
引導學生得出: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數是他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
3.應用中的感悟規律。
① 60以內9的倍數有_________________
② 在自然數18、31、36、48、54中,6的倍數有________________
③ 老師的年齡既是6的倍數,又是9的倍數,你猜猜老師今年幾歲。
【設計意圖:題①讓學生在一定范圍內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題②讓學生用個性化的方法判斷一個數是否是另一個數的倍數。題③讓學生體會一個數可能既是a的倍數又是b的倍數。】
四、感受自然數的神奇奧秘。
【設計意圖:以自然數的神奇奧秘喚起學生的好奇心,用數學奇崛之美去培植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1.游戲——“化身為數”。
課前讓學生按學號順序坐好,每行分別是1-8、9-16、17-24、25-32、33-40、41-48、49-56……
每一位學生分別代表一個自然數,根據老師的口令進行游戲。
① 2的倍數起立。
② 3的倍數起立。
③ 4的倍數起立。
……
引導學生觀察站起來的隊形,從而讓學生體會一個數是2、3、5、9…的倍數蘊藏著奧秘。
2.師:自然數中還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等著大家用更大的熱情去探索。
設計思路
最近,有幸聆聽了吳正憲老師的講座——《讓孩子們在好吃中享受有營養的數學》。她從孩子的視點提出了一個讓所有教育者都應當審慎深思的一個問題:為什么那么多有“營養”的數學,學生都不喜歡,不愛學呢?數學教學能否讓“好吃的數學”與“有營養的數學”在課堂上達到和諧統一?
基于以上思考,本節課在設計思路上努力創設學生樂于參與的數學課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學生在“好吃”中享受數學的“營養”。
1.知識與方法并重,創造有“營養”的數學。
概念教學一般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較小,本節課又是學生學習數論初步的第一課,對學生而言以前學習的都是相對孤立的概念,如何讓學生進行探究式的概念學習是教學設計時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最終,我們找到了一條與學生知識形成過程并行的“方法”上的線索,就是讓學生對每個描述性的概念都去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你有什么發現”。重在對發現方法的引導,重在對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重在概括方法的滲透,而在重在發現的結果。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方法,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數學思考的過程。
2.能力與情感交融,創造“好吃”的數學。
如何將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至為重要的數學知識烹調成學生喜歡的“好吃”的數學。這要求教師應當努力營造民主、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要求教師應當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要求教師應當真心實意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他們所想,以兒童的視角重組知識、加工知識,改變數學知識冰冷理性的面孔。以數學的美去感染學生,培植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情感。本節課教師通過創新形式,如在課前談話中以“腦筋急轉彎”的形式滲透生活中相互依存的關系,揭曉答案時出示《家有兒女》的照片,游戲中的音樂選用“小叮當的音樂”,游戲“化身為數”讓學生重溫久違的角色游戲等等,都是站在學生的視角,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數學課堂打造成學生學習的樂園,讓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獲在其中。
3.傳統與創新結合,兼得有“營養”又“好吃”的數學。
本節課其實是原來大綱教材中“數的整除”的起始課,傳統的教材中嚴謹的概念,系統的結構都是教師應當汲取的極為可貴的營養。本課在設計上便注重傳統與創新的結合,如游戲環節中讓學生化身為自然數,在游戲中感受到一個數的倍數在整齊排列的數圖中是有規律地呈現的。讓學生感受到數的神奇奧秘,既有傳統的知識技能鞏固的作用,又有深化提升,此處傳統與創新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美交融在一起,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本課像這樣的處理還有在數形結合建立倍數與因數的概念上。這樣的教學應該是有效的、合適的。
思想有多遠,行動就能走多遠。正是基于吳正憲老師思想的引領,本課有了這樣一系列獨特的設計。當然課無完課,再好的設計也有其不足。實現有“營養”的數學與“好吃”的數學兼而得之,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與創新。追求有效、有趣、有價值的數學教學,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