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習作七》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口語交際·習作”以“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為專題,是本組教材專題的延伸。結合本組課文以及學生搜集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暢談中華民族受盡屈辱以及中華兒女奮力抗爭的歷史,寫出自己的感受,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感染,增強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結合本組課文和搜集到的資料,談感想,培養認識事物的能力,學寫讀后感,提高閱讀和作文的能力;以“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為主題,開展一次演講活動,公開演講能力,是學生未來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能力,要從小培養。但小學生演講,主要是一項口語交際的聯系,因此要求不要過高,能圍繞一個主要意思作一兩分鐘的發言,語言比較流暢,態度比較大方,感情比較真摯即可。
【設計理念】
習作應表達真情實感,“言為心聲”。結合本組課文的特點,學生已經對祖國屈辱的歷史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感觸頗深,寫“讀后感”應該是“水到渠成”。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自主地探究發現、歸納讀后感的一般寫法以及要注意之處;口語交際教學,既要重視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培養學生傾聽和應對的能力,又要重視培養獨白(如演講)的能力。回顧拓展七圍繞“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一主題,結合學生課外搜集的材料,激發學生的情感,抒發對侵略者的痛恨,對愛國志士的欽佩,對祖國深深的愛。
【教學目標】
1、學寫讀后感,提高閱讀和作文的能力。
2、通過交流搜集的資料,談感想,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
3、培養學生初步的演講能力,增進學生對近代中國屈辱歷史的了解。
4、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
提高閱讀能力,能夠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學寫讀后感。
【教學難點】
在口語交際和習作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做到語言精煉,感情真摯。
【教學準備】
1、整理在本組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收集的相關資料。
2、一篇優秀范文《憤怒和惋惜──讀〈圓明園的毀滅〉有感》。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習作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學習了本組課文我想大家一定感觸很深,對“圓明園”燦爛文化的追憶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痛恨我們難以忘懷;狼牙山五壯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偉大的獻身精神讓我們深深感動;《難忘的一課》《最后一分鐘》字里行間飽含的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讓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些感受我們能用自己的筆寫下來嗎?讀了文章、書籍,把自己的體會、感想寫下來,就是讀后感。
通過對本單元課文內容的激情回顧,激發學生愛國熱情以及學寫讀后感的欲望。
二、自讀閱讀提示,了解寫好讀后感的方法
1、默讀提示,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
2、讀后交流:
⑴ 什么是讀后感?
(讀了文章、書籍,把自己的體會、感想寫下來,就是讀后感。)
⑵ 如何才能寫好讀后感?
預設:
1、“讀”是基礎,只有仔細地閱讀,認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體驗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讀出了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才能有感而發寫好讀后感。
2、“感”是重點,要著重寫出自己的感受,不宜過多地重復作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