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學案例
生:自由讀,指讀,評讀,齊讀
師:同學們把“綠”字換成別的字好不好?為什么?
生:不好!因為一個“綠”字仿佛讓我到了萬紫千紅的春天的美景。
生:一個“綠”字可以完全概括江南春天的美景。
生:讓我想到了綠樹、綠草、綠油油的田野……
師:是呀,一個“綠”字寫出了萬紫千紅的春天,多美呀!假如你是作者,看到此情此景心情怎樣?
生:一定很高興,很舒暢。
師:是呀,作者就要上任當宰相了,思鄉之余心情一定很-----
生:高興、得意……
師:對,這一句也正是詩人奉旨進京時喜悅心情的寫照。讓我們一齊“春風得意”的讀讀這一句.
生:齊讀
師:本來上任是一件高興的事,王安石又可以做宰相了,為什么還想著什么時候能回來呢?
生:我知道了,一定是他想到了第一次被免職的經歷,對前途有點擔憂。不知道這次能怎么樣。
師:你理解的真透,詩人正是想到了政治斗爭的復雜,推行變法的困難,聯想到第一次被免職的情景。于是,又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生:明月何時照我還
師:此時,詩人的心情是多么復雜的,你就是詩人,咱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好嗎?
生:自由品讀,感悟詩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背景,容入詩中理解詩人復雜的心情,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學生把自己當成詩人在反復誦讀中深切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意境,與詩人同喜同憂,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詩。)
案例反思:詩歌是詩人的情與景、心與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種感性形象。在教學中我放開手腳,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自學古詩,對詩中的情與景進行自我范圍內的初步理解。匯報時,從品詞、品句入手,結合詩人創作詩詞的背景,重點抓住“情”反復引導。讓孩子們在品讀中既能夠感受到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又能夠體會到詩人上任途中那種春風得意又顧慮重重的心情。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把自己當成詩人,隨著詩人的脈搏一起去感受跳動。讓學生真正感悟古詩,將古詩多元解讀,豐厚學生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