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生:我知道了第2自然段是寫鯨的生長過程。
師:生長過程?是從小長到大的生長過程嗎?
生:哦,我說錯了。是變化過程。
師:變化!還不錯。就像猿猴變成人一樣,是變得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師:對,這叫進化。(板書:進化過程)
師:剛才你們說到生長過程,課文中有介紹,是哪一自然段?
生:是第7自然段。(板書:生長過程)
生:我想知道為什么須鯨沒有牙齒,齒鯨的牙齒?
師:這個問題有點特殊。我也想問問你,你為什么是男生,不是女生呢?(全班大笑)
生:鯨有沒有牙齒是與生俱來的。
師:其實你的問題也是有道理的。我倒想起了一個介紹,須鯨其實原來有牙齒,后來退化了,就變成了嘴兩邊的須板,像兩根胡須了,所以把它們叫須鯨。
設計意圖:旨在鼓勵小組合作的意識。教師以尊重的態度、飽滿的熱情,鼓勵學生談出合作收獲。對于提出的問題,不論是淺顯的還是深刻的,只要是讀書所得都要加以肯定,以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質疑能力。
六、精讀段落,指導學習方法
師:大家剛才讀課文,看圖片,鯨給你最大的印象是什么?
生:鯨太大了。
〔以學生的回答為契機,可以學習任何一個自然段。〕
師:說起鯨大,那是實在的。你們可以從課文哪些地方體會到呢?把相應的句子勾劃下來,讀一讀。
生:最大的鯨有十六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鯨很大。
師:這里面哪些詞可以看出來呢?
生:十六萬公斤重,兩千公斤。
師:這是兩個什么?
生:數字。
師:用列數字的方法把鯨寫大了。(板書:列數字)讀一讀。
師:我來讀一讀。最大的鯨有十六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全班再讀一讀。
生:它要是張開嘴,人站在它嘴里,舉起手來還摸不到它的上腭;四個人圍著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書,還顯得很寬敞。
師:作者給我們舉了兩個親自見過的事例,讓我們感受到了鯨的大。(板書:舉例子)邊做動作邊讀一讀,看誰讀得更大一些。
生:不少人看過象,都說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
師:象大不大?
生:大。
師:可是鯨卻比象……
生:大得多。
師:作者這是把鯨和象進行什么?
生:比較。(板書:作比較)
師:通過和熟悉的事物一比較,讓我們更深切地體會到鯨的大。謝謝細心的作者。
生:我國捕獲過一頭四萬公斤重的鯨,有十七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
師:你再讀一讀,看看該重讀哪些詞能讀出鯨的大。
生:我國捕獲過一頭四萬公斤重的鯨,有十七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
師:不錯,作者舉的這個例子中有數字,有比較,你也讀出來了。大家再讀一讀。
設計意圖:指導學習方法,為下一節課自主學習做好基礎。學生對一些枯燥的說明方法可以意會,不能言傳。通過教師的引導,他們有了更充分的理由去說服別人。
七、小結
師:你們學會了這些方法,下節課可以用這些方法把別人說服,向別人介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