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多樣寄鄉情──口語交際 “濃濃的鄉情”反思
每個人對故鄉都有種特殊的眷戀之情,寄托這種感情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在主題策劃時,同學們就各抒己見,用朗誦、唱歌、舞蹈、家鄉菜等多種形式表達思鄉情。
展示時,大家興致勃勃,有的唱起了江西名歌:“江西是個好地方”歌聲悠揚,讓人心馳神往;有的朗誦了詩歌“我愛你江西”,讓人激情豪邁;有的介紹江西民菜“鹽水鴨”讓人垂延遲;有的帶來了美麗秀巧的景德鎮,瓷器娃娃,讓人賞心悅目……
展示結束時大家意猶未盡,濃濃的鄉情寄托在一首歌,一首詩,一盤菜,一個小瓷娃中,雖然形式不一樣但都表達了大家對家鄉濃濃的依戀和贊美之情,相信這份癡癡的鄉情將陪伴他們到永遠。
孫小圣取經孫大圣──人教課標版五年級上冊《習作二》:二十年后回故鄉
河北省滄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張東興
且說一道作文題難壞了孫小圣,他愁眉苦臉地對著題目發呆:“二十年后回故鄉……”,這二十年后的事誰知道呀?哎,對了,咱老前輩孫大圣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載,何不向他老人家“取經”去?說走就走,小圣連筋斗云也不用,把眼一合,直奔花果山!
小圣見大圣,一番親熱自不必說,新鮮水果招待也少不得。孫小圣猴性急得很,開門見山,向大圣請教:“老師讓我們寫《二十年后回故鄉》,前輩可有妙著嗎?”
大圣眼睛眨三眨,耳后撓三撓,雙手一拍,有主意了──人稱猴精,果真不假。
大圣說:“俺老孫會七十二般變化,你這作文也不難,我且教你四般變化,包你妙筆生花!”于是大圣將‘四般變化’一一道來──
“第一變:搖身一變變成年。二十年以后,你已三十多歲,人到成年,你會怎樣?”
小圣說道:“三十而立,我會像我爸爸那樣有了工作,沒準我還真能成為建筑設計師呢!那時的我肯定不會還長得跟豆芽菜似的,長相會大變樣──當然,咱老孫家尖嘴猴腮的遺傳基因還是有的。還有,那時我也會當上爸爸的,身邊會跟著位孫夫人,領著一個小小圣。哈哈!”想到這,小圣得意地笑出聲來。
“第二變:我變他們也在變。你想,你變成了二十年后的樣子,你的爸爸媽媽,老師,同學,朋友,他們不同樣會變嗎?除非──”“除非他們偷吃了太上老君返老還童的仙丹!”孫小圣搶著說。是啊。他們會變成什么樣呢?爸爸媽媽會變成五六十歲的老頭老太太;李老師還不到退休的年齡,不過她身邊的孩子們已經不再是我們了;同桌馬云飛,會不會真的去了美國打nba?……
“這第三變”,大圣把小圣的思路又拉回眼前,“人變環境變。科技發展如此之快,二十年以后會是什么樣子?比如,你回故鄉還會像現在這樣擠公共汽車?家鄉的面貌又會怎樣?母校會變成什么樣子?那時候孩子們會怎么上課?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會是什么樣的?……”
一連串的問號把孫小圣問得急脾氣又犯了:“這么多‘為什么’還不我把累死!”
大圣又拊掌大笑道:“別急,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文章豈能寫好?且聽我說第四變:變條線索一線牽。你最好想個回故鄉的緣由──當然最好別是俺被師傅趕回花果山的那種。為了把行程順序安排好,你不妨列個提綱。細節嘛,當然是越新奇越好。還有,你小圣這可不是瞎寫著玩的,要寫出一定的情感才好喲!”
四般變化說完,大圣一下變得無影無蹤。小圣一把沒拉住,定眼觀瞧,但見那作文題目仍在眼前:二十年后回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