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問題”為核心的立體探究──《釣魚的啟示》教學例談
正方:因為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沒到,所以我同意父親叫作者把大鱸魚放回湖里去。
反方:還有兩個小時就到12點了,又沒人知道他是什么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不放也沒有多大關系。
正方:父親叫作者把大鱸魚放回湖里去,是希望他當個誠實的孩子,所以我同意父親的做法。
反方:人總會犯錯誤的,錯了一次不要緊,下次改正就行了。
正方:如果你認為錯了一次不要緊,那你會一錯再錯的。
反方:作者當時的年齡這么小,只要以后對他嚴格教育,他不會一錯再錯。
正方:俗話說:學壞容易學好難。父親從小就對作者嚴格教育是對的。
反方:作者當時好不容易才釣到這條大鱸魚,剛剛嘗到成功的滋味。父親卻叫他把魚放回去,會傷害他幼小的心靈。
……
“兩派”學生各執一詞,爭持不下,都不能說服對方。這時,我帶領他們一起研讀第10自然段,讓學生了解到正是因為父親的嚴格教育,作者才有今天的成就。學生們的意見也得到統一。
“一千個觀眾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學生對文本多樣化的解讀,集中體現了學生主體性的確立。教師應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贊賞學生具有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表達,以達到學習目標整體化、學習過程個性化、學習評價多元化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語文教學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頭上。具體說來,課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師是唯一的信息傳遞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場所。在全球都在呼喚“讓學生學會學習”的當今時代,語文教學的這種封閉狀態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我們應讓學生既有課內的學習,又有課外的學習。在語文課上學到的能力,也在實際運用中得到鍛煉,課內的學習在課外得到延伸。
在學生學習完課文,懂得文中的道理后,我讓他們搜集有些名人因為從小受到嚴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或者聯系實際,看看身邊的人對自己有沒有類似這樣的啟示,和小伙伴們互相交流,再寫下來。通過這樣的做法,拓寬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砥礪能力。
整篇課文的教學,我帶領著學生以“問題”為核心,展開立體探究: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提問、多思考;鼓勵學生獨立觀察、分析周圍的事物;訓練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考慮問題的發散性思維能力;給學生提供便于他們動手實踐的學習環境和必要的學習條件,以促使學生在創造性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掌握創新方法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