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教學反思
《狼牙山五壯士》教學反思
每上新課,教師如果只是用抽象的語言直接提出幾個問題,然后由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的方法導入,很難將所有學生的思維都調動起來。要讓學生能夠及時進入角色,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導入教學技巧,要善于創設情景,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情感升華,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勝的導入,可以引起學生探究知識奧秘的興趣。
本課的導入,我力求使學生盡快進入情境,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使學生在了解抗日戰爭中涌現的英雄人物事跡的同時,又觀看了《狼牙山五壯士》電影錄像,進一步體會五壯士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后, 學生自讀課文,進入新課學習。
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成功的地方是:
1、課題解得好。通過學生對課題的理解,緊緊抓住“壯”字,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學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線索。
2、教師的激情導入,生動形象的電影錄像比較好。尤其是故事高潮,五壯士壯烈跳崖的場面,把全部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五壯士那寧可死也不做敵人俘虜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學生佩服。
不足之處:
1、揭示課題、點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題的同時應在“壯”字下板書重點符號,使學生一目了然。
2、觀看電影錄像形象、生動,雖然有利于學生快速進入角色,但花費一定的時間,影響了整堂課的教學進度。這個環節可以在課前安排觀看。這樣,可以提高上課效率。
3、點題后,應及時引導學生:“那么你認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壯士的英勇、壯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讓你感動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這樣,就順理成章的過渡到第一課時自讀自悟的學習方法的培養上。
由本課導入設計反思使我想到:雖然我們已經站在了新課程改革的最前沿,但總是不能徹底的解放思想,經常不敢相信學生,生怕他們說不出來,總喜歡按照自己所設計的問題循規蹈矩地牽著學生走,結果往往事倍功半,適得其反。
反思這節課,后來的課文教學我都試著根據文章的特點采用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結果效果較好,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熱情極高,普遍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從中我深深地感到:課堂上,把機會讓給學生吧,多給他們一些“自由”的空間,他們會創造出更多的奇跡!
老教材新教法──《狼牙山五壯士》教學反思
重慶市萬州區實驗小學 瞿其蘭
《狼牙山五壯士》是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某部七連六班的五名戰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主力安全轉移,同敵人英勇奮戰,最后壯烈跳崖的故事,表現了五壯士熱愛祖國和人民、仇恨敵人、勇于獻身的精神。
對于一個從事小學語文教學二十多年的我,《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已經教學好幾遍了。以往教學這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課文,我總是課前深鉆教材,找出事情發生的“起因──經過(發展、高潮)——結果”,把握教材內容,然后精心設計教案:“這堂課有哪幾個教學環節,每個環節有哪幾個問題,每個問題用什么方法提問”都設計得非常細密,甚至連“學生用什么句式,用哪幾個詞語來回答”都設計得有板有眼。教學過程中又執行得過于死板,每分每秒都是預先安排好了的。我一字一句地演示自己預先設計好的教案,來不得一點變更,容不下一絲偏差。學生的思維稍逾常規、回答稍偏教路,我就急忙點撥引導,生拉死拖地硬拽著學生往自己設計的“套兒”里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