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教學反思
師:大家想不想也來表達一下對五壯士的敬佩?
生齊讀“五壯士跳崖”的部分。
3、結合插圖,讓學生自由“講”。
師:大家觀看課文插圖。這就是勝利完成掩護任務的五壯士,這就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大家看了這幅插圖,想說點什么嗎?
生1:五壯士啊,你們頂天立地的形象與日月同輝;你們堅強不屈的聲音驚天地,泣鬼神!
生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雖然你們離我們而去了,但我們會永遠記著你們的。不是嗎?在解放軍的一個連隊,至今保留著這樣的傳統,每天早晨點名時,連長喊:“馬寶玉,葛振林……”隊列里一片肅靜,沒有人應聲,直到點到第六名戰士的姓名時,才有人答“到”。
生3:我想代表戰友說,好兄弟!安息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你們的死比泰山還重啊!我們為有你們這樣的戰友而自豪,你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生4:我想代表群眾說,五壯士啊,你們的言行譜寫了氣壯山河的頌歌;你們的犧牲換來了欣欣向榮的祖國;你們的光輝形象永遠矗立在人們心中!
生:……
4、讓我們把五壯士的壯舉牢牢地刻印在頭腦之中吧!請大家練習背誦這部分課文。
5、師生共同質疑、解疑。
〖教學反思〗
從以上《狼牙山五壯士》教學片段實錄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實踐的樂園。對此,我頗有感慨。同樣的教材《狼牙山五壯士》,卻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費力地分析著故事情節,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課堂平靜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輕松地和學生在一起學習,興致勃勃地探究著,回味著,激動著,課堂上智慧的火花四處飛濺。課后,我認真反思了這節課成功的原因:
首先熟備課文。它使我在課堂上前后貫通,游刃有余。課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設計教學框架,只要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在課堂上完全可以隨機應變,以學定教。例如,以上教學實錄,我事先并不知道學生首先會匯報“跳下懸崖”這部分內容,由于我能夠把握住課文的骨架,將各部分內容了然于心,因此這部分內容學生想學、愿學、樂學。
其次,在情境中師生互動,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形成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在一個歡樂、和諧、寬松的支持性環境中學習。如教學完“跳下懸崖”這部分內容后,讓學生質疑、答疑后,我問:“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是五壯士喊的,為什么說“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你們能幫助我解答這個問題嗎?學生當“老師”,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學生”問住,于是他們互相補充,爭相回答我的問題。(“五壯士的聲音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壯士的聲音,就是中國人民的聲音”。)在以上師生互動的情境中,師生之間既有信息的傳遞,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維的撞擊,師生完全處于平等狀態,使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之花的理想場所。
除此之外,這節課我做到了四“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有機會“問”;讓學生能經常“議”;讓學生能自由“講”。如片斷中我讓學生觀看課文插圖后,提問“大家看了這幅圖想說點什么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觸圖生情,紛紛舉起了手。大家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既表達了心聲,又張揚了學生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