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教學反思
《狼牙山五壯士》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狼牙山五壯士》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狼牙山五壯士》教學反思一
《狼牙山五壯士》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某部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后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現了五壯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仇恨敵人、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
首先,課文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學時我扣住這個“壯”字,由課題入手,引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壯”是什么意思?“五壯士”指誰? 為什么不用“戰士”,而用“壯士”?這樣,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主動探索的地位,既讓學生探明了學習的方向,又激發了他們的思疑解惑的欲望,從而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我挖掘了教材的創造性的教育因素,啟發學生合理想象,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領悟能力。如看完“五壯士英勇跳崖”的影片后,我設計的一個啟發想象的訓練點:“當時五壯士的心情如何,心里會想些什么?”從而對學生既進行了創新思維的訓練,又開發了學生如何讀好課文的創造潛能。
第三,“明理”是本課閱讀教學的重要階段。學生很難理解五壯士跳崖當時的心情及其內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壯士壯烈跳崖時發出豪邁的口號聲,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個道理。為解決這些難題,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以下思路。
1、讓學生結合文中的語句,仔細體會五壯士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等,使學生理解了五壯士在勝利完成掩護任務之后的喜悅和面對死亡不屈服,以及對人民無比熱愛、對祖國無限的依戀之情。
2、放“五壯士英勇跳崖”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五壯士英勇跳崖的壯烈場面。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著一幅幅悲壯的畫面,完全沉浸在五壯士那感人的事跡中。這時,抓住學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樂讓學生反復品讀,從具體的形象中明白五壯士以自己的生命換來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3、出示“五壯士紀念碑圖”圖片。啟發學生當時為祖國、為人民、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僅僅是五壯士嗎?這樣一來,難點突破了,學生也理解了五壯士為革命勇于獻身的崇高品質,他們是無數英雄的代表,他們的口號代表著全中國。
總之,上了這節課自己收獲挺多,在課堂中不斷成長自己,鍛煉自己,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狼牙山五壯士》教學反思二
同樣的教材《狼牙山五壯士》,以前的教學和現在卻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費力地分析著故事情節,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課堂平靜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輕松地和學生在一起學習,興致勃勃地探究著,回味著,激動著,課堂上智慧的火花四處飛濺。課后,我認真反思了這節課成功的原因:
一、 首先熟備課文。它使我在課堂上前后貫通,游刃有余。課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設計教學框架,只要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在課堂上完全可以隨機應變,以學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學生首先會匯報“跳下懸崖”這部分內容,由于我能夠把握住課文的骨架,將各部分內容了然于心,因此這部分內容學生想學、愿學、樂學。
二、 接著,在情境中師生互動,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形成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在一個歡樂、和諧、寬松的支持性環境中學習。如教學完“跳下懸崖”這部分內容后,讓學生質疑、答疑后,我問:“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是五壯士喊的,為什么說“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你們能幫助我解答這個問題嗎?學生當“老師”,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學生”問住,于是他們互相補充,爭相回答我的問題。(“五壯士的聲音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壯士的聲音,就是中國人民的聲音”。)在以上師生互動的情境中,師生之間既有信息的傳遞,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維的撞擊,師生完全處于平等狀態,使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之花的理想場所。
三、在語言文字訓練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憑借教師示范讀
小學生由于生活閱歷太淺,往往對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無法表達這些情感。此時,教師就可以進行范讀。但教師范讀時必須充滿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讀技巧,這樣才能夠給學生以啟發和感染。這樣通過教師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讀,學生的情感才會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師的情感產生共鳴,才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朗讀。這樣訓練,不僅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導學生學會表達情感;不僅引導學生模仿讀,而且培養學生創造讀。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中,教師的示范朗讀非常重要。如在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到五壯士的英勇頑強的精神后,但就是讀時體現不出來五壯士的這種精神,這時教師的范讀就顯得極為重要。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知道了應該怎樣讀才能體現出來這種精神。這無形中就節省了很多的時間,同時,我再關注學生的的個性化閱讀理解,通過學生的讀輕而易舉的悟到了五壯士通奸敵人壯烈犧牲的壯舉,學生被五壯士的英雄事跡所感動了,再一次一次的朗讀中把課堂推向了高潮,這樣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在今后遇到類似的語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讀了。
(二)、指導學生抓重點詞語讀
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抓住句中的關鍵詞語進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從而讓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學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導學生讀書時,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朗讀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導學生理解完班長領戰士們走上絕路這一部分時,怎樣讓學生讀出班長的果斷和堅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讓學生抓住這部分中的重點詞語去談自己的體會,然后再進行朗讀,學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覺,讀出了班長的斬釘截鐵、堅決果斷。如果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語感在自然而然當中,也就訓練出來了。
這節課我做到了四“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有機會“問”;讓學生能經常“議”;讓學生能自由“講”。如片斷中我讓學生觀看課文插圖后,提問“大家看了這幅圖想說點什么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觸圖生情,紛紛舉起了手。大家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既表達了心聲,又張揚了學生個性。
一樣的教材,不一樣的教法。該片段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學習伙伴,在學生伙伴有疑難需要幫助時,我們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點撥、引導。只有老師把時間、空間慷慨地還給學生,讓他們充分地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張揚,其創造性才能真正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