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讀課文莫忘語文實踐《學會看病》教學實錄案例分析
但要指出的是,捍衛(wèi)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并不等于教師就放棄了在略讀教學中的組織與引導地位,否則,略讀教學就將演化成學生“休閑式”的獨立閱讀,內(nèi)容雜亂,質(zhì)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淺薄與貧乏,是一種將學生主體絕對化的傾向。而陳老師在這堂課中比較恰當?shù)負斄?ldquo;引導者”角色,首先,當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忽視了文中描寫母親心理的重要語句:“時間艱澀地流動著,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兩個小時過去了,兒子還沒有回來。雖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費時間的事,但我的心還是疼痛地收縮成一團。”時,及時引導學生關(guān)注文本中的這一語段,并且教學設計層層深入,著重抓住“墜”字展開:從利用組詞體會“墜”字普遍運用意義到引導學生在“輕”與“重”,“小”與“龐大”中形成認知沖突,有效激活閱讀期待,激發(fā)閱讀動力,此時,學生對“墜”的二度批注真真正正的是有感而發(fā)、有疑而注、有得而寫。這樣的批注整理,不僅僅是對原有批注的補充與豐富,更是引導學生明白:學習并非是平面的,單次的,它是螺旋上升、不斷深化的過程;學習中不僅要關(guān)注自己的閱讀初感,更需對初次感悟不斷修正、完善。這樣的批注整理,使學習成為動態(tài),使認識有了層次。
二、在“練筆”中提升,在“練筆”中實踐
“寫”的素養(yǎng)是整個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無論精讀課還是略讀課,閱讀文本都既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又是訓練學生語言能力的憑借,學習課文必須意文兼得!進行課堂練話則是學生學習表達,實現(xiàn)從意化到物化的有效語文實踐活動。
但怎樣的練筆更有效?陳老師的設計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課文的最后一段傾訴了母親滿滿的愛子情懷,這番冷漠背后的博大母愛在本段得到了清晰的揭示。但,如何讓這份母愛在孩子們心中生根開花,且開得更有“語文味”,確實難煞不少老師。陳老師在簡單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路線圖”是什么以后,將最后一段以母親“獨白”的形式呈現(xiàn),妙的是:教師要體現(xiàn)“母愛”卻并非在“母親”身上下重錘,而是大膽轉(zhuǎn)化角色,抓“兒子的獨白”為切入點,引導練筆。它讓學生在角色的轉(zhuǎn)變中更深一層融入文本,打破固定模式,活化課文內(nèi)容,將個性化的解讀感悟流淌筆尖,在生長言語的同時積蓄精神生命的源流。這是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與文本對話涵詠的過程,更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過程!站在學生的角度,練筆時,學生必須得回顧課文,再次與文本對話,再次感悟那份冷漠甚至有些殘忍的行為后母愛,這份感悟是對批注的再次整理,對認識的進步提升,對情感的厚積薄發(fā)。在文本創(chuàng)設的情感場中受到感染的孩子們,帶著文本的溫度,噴薄情感,在“寫”中抒情,在“寫”中深層感悟文本最后一段的母愛深情!
有效的閱讀教學就應該呈現(xiàn)這種披文入境的態(tài)勢,把“寫”練在理解的深入處,練在情感的共鳴處,練在主題的升華處,以“讀”帶“寫”,以“寫”推“讀”,教師不問一句,不著一語,學生卻能沉浸在情感的波瀾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飛翔在想像的王國里,自讀自悟自寫,將“人文”融入“語文”之中,把“工具”練在“人文”之中。學生在生命思索中,語文實踐里,“讀”向深入,“讀”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