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圓明園的毀滅(第二課時)
四.重溫歷史,了解毀滅的經過,增強使命感。
同學們,我們欣賞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走進圓明園就像走進了中華民族藝術的寶庫。然而當我們今天再走進圓明園,我們只能看到殘垣斷壁無語立斜陽。
1.出示殘垣斷壁圖片。同學們看到這些圖片此刻你想說什么?(令人可惜、痛惜……)造成這一浩劫的,是誰?(當年的英法聯軍)。法國大作家雨果曾憤怒地譴責過他的國家與英國共同制造的這一暴行說:“在歷史的審判臺上,一個強盜叫法蘭西,另一個則叫英吉利。
第5自然段:請大家默讀第5自然段,畫出令你痛恨英法聯軍的句子,讀一讀。
出示句子: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 學生討論:你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他們的強盜行為?(預設:教師引導,重點詞語)。凡是能拿走,什么能拿走?(珍珠翡翠、金子銀子、各種首飾、各種寶石、名人書畫、古玩玉器……)統統掠走,什么是掠?搶、奪。(誰能根據搜集的資料讀讀英法聯軍是怎樣統統掠走的?學生讀資料)
“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什么拿不動?(大的瓷器、綾羅綢緞、大鐘表、十二生肖銅像的頭、書籍……)實在運不走就任意破壞、毀掉。什么東西運不走?(名貴花卉樹木、大型的擺設、圓明園某個宮殿完全是用香檀木建造的,價格昂貴……怎樣毀掉?(踩衣服布料、用斧子砍、用木棍搗玻璃鏡子、用石頭砸、用火燒……)誰能根據搜集的資料讀讀是怎樣毀掉的?(學生讀資料)
設計意圖:采用自主學習探究的形式,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理解,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理解,教師適當引導點撥,根據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搜集的材料,進行交流,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英法聯軍的貪婪與野蠻。
師:同學們,英法聯軍這是什么行為啊?強盜的行為,他們拿不走的不僅毀掉還用火燒掉,一點點都不留下(英法聯軍的貪婪與野蠻)
3、學生朗讀第5自然段(大屏幕部分)。讀后評價一下。(帶著憤恨朗讀)
設計意圖:本課多次設計學生朗讀后,大家進行評議,目的在于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恰當地朗讀,讀出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師:這還沒完,為了銷毀罪證,大火連燒了三天三夜,72個小時,4320分鐘,燒毀了宏偉的建筑,燒毀了珍貴的文物。(板書:火 用紅色筆寫在“建筑宏偉、文物珍貴”的上面)
4、大家朗讀第5自然段。老師截取了一段關于火燒圓明園的鏡頭,大家看一看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 觀看《火燒圓明園》片段
設計意圖:觀看錄像增強學生對英法聯軍的進一步痛恨之情。
同學們打開書:再讀第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重溫中心句,讓學生通過朗讀進一步表達出對圓明園的毀滅的痛惜及對英法聯軍的痛恨。
師:同學們,此時你站在大火燒過的灰燼旁想說些什么?
五.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課文學到這,你有疑問嗎?
預設:1、清政府為什么不能保護圓明園?
2、課文的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但為什么用那么多筆墨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板書:熱愛 憎恨)
設計意圖:質疑環節能體現尊重學生的學習,同時幫助學生整理不理解的問題,特別是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比如2),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表達方式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