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教學案例
生3:我也很氣憤當時的政府和士兵,為什么不奮起反抗呢?要是我,一定會沖上去,和他們拼命的。
生4:我也有同感,就算打不過他們,也肯定不能跑。
生5:我認為是中國人民的恥辱,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幾刀,很難過。
……
師:是啊!火,把恥辱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臉上,同時也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理烙下深深的仇恨;火,燃燒的是皇帝的逍遙宮,卻喚醒了千千萬萬混混噩噩的夢中人;火,讓一個擁有千萬雙手的民族只能握著空拳眼睜睜地望著萬園之園化為灰燼!
師:同學們,讓我們齊讀課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把你心中的那團熊熊燃燒的怒火通過朗讀宣泄出來好嗎?
生:(個個怒發沖冠的樣子,聲音中充滿仇恨,齊聲朗讀課文,在末尾處燃燒成灰燼那一刻,情緒似乎低落下來,聲音的變化,情感的交替,朗讀中得以體現。)
師:同學們:歷史是一面明鏡,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我們不能忘記那曾經把我們鞭撻的遍體鱗傷的國恥,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同時歷史也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與警醒:國家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富強了,人民的生活才會安居樂業!讓我們不忘國恥、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在一首《中國心》的樂曲聲中,結束本節課)。
(評析: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切實地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注重學生的自我閱讀,自我理解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在深入人物內心的體驗中,進一步領會課文要傳達出的對侵略者的仇恨和憤怒。然后及時展現文字資料,學生從資料中看到的是皇帝倉皇出逃,士兵夾道跪迎,軍閥趁火打劫……激發內心的獨特感受。)
【反思】
“毀滅”可謂牽動全文的線索,我在充分研讀文本的基礎上,確定了發力點即“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一主旨,并通過教學的展開很好地了體現自己對于文本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現以學生為主導的意識。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圓明園景觀介紹等視頻材料,讓學生一睹當年圓明園的恢弘氣勢,對這座“萬園之園”產生了無比喜愛的情感;電影《火燒圓明園》,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英法聯軍的暴虐和貪婪,孩子們個個氣得咬牙切齒,恨不得掄起拳頭痛打英法聯軍一頓。學生們的心中不僅僅有著“仇恨”和“憤怒”,更在進行著深層思考,在他們的心中,“圓明園”不再是“萬園之園”,而是“恥辱”,學生進入了“自省”的狀態。資料性課程資源的運用,加深、豐富了學生對文本的領悟,催生了學生的深層思考,又增加了閱讀的分量,擴展了知識,發展了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身心得到體驗,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走上文化積累和精神成長的快車道。最后,讓學生再次走入文本,將全文有機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