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教學實錄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
生齊:毛澤東。
師:昨天我們已經初步熟悉了這首詩,對于詩中的一些疑難的地方做了講解和分析,是吧?下面請同學們把書打開,翻到136頁,我們繼續來講這首詩。首先我想請一位同學來讀這首詩。
(一生讀,師開始板書全詩)
師:讀的非常好,我再請一位同學讀一遍。
(一生讀)
師:下面我們全班一起來朗誦這首詩。
(生齊讀)
師:昨天在我們的學習中解決了好多疑難字,我記得下課前咱們還留下了幾個字沒解決清楚,是不是?還記不記得是哪幾個字?
生1:騰
師:還有哪個問題?
生2:走
師:還有呢?
生3:寒
師:這三個字的意思,同學們回家是否把它弄懂了?誰愿意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1:騰的意思是翻騰
師:那么,“騰細浪”三個字連在一起要怎么解釋呢?翻騰,然后是細浪
生:翻騰著細細的波浪
師:挺好。“走”?
生1:走過泥丸
師:這個詞叫做泥丸,那么按照你的解釋,這個“走”就是“走路”的“走”,怎么跟“走泥丸”連在一塊呢?
生2:滾的意思
師:走和滾,差距是不是有點太大了?
生3:艱難的步伐
師:那么,“烏蒙磅礴走泥丸”怎么解釋比較好呢?
生4:烏蒙山
師:昨天我們說了,“磅礴”什么意思?
生齊:氣勢宏大
師:那么,如果“走”是步伐艱難,這個怎么解釋比較好呢?或者說你同不同意把這個“走”解釋成步伐艱難?還有別的想法嗎?
生5:我認為這個“走”是腳下的意思。
師:你來說說看這句話怎么解釋?
生5:烏蒙山氣勢宏大,但在紅軍眼里,就像腳下的泥球一樣。
師:似乎能說的通。不過,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走字今天我們當走路講,在古代的時候它當作跑,古代的時候沒有這個走字,走就是跑,我們說“棄而還走”,那就是趕緊逃跑。所以說這個走在古詩中和跑有關,但是說跑動的泥丸就不恰當了,這個時候就應該解釋成滾動。同學們是不是該把這個意思記在你的書上?
師:這句詩就可以解釋的通了。怎么解釋比較好呢?
生:烏蒙山那樣氣勢宏大,但在紅軍眼里,不過像滾動的泥丸。
師:說的太好了,中間還加了一句補充的話“在紅軍眼里”。
師:烏蒙山氣勢宏大,我畫一個試試(師畫簡筆畫)都在云中,但是在紅軍眼里像——
生:泥丸
師:(畫簡筆畫)泥丸是什么?
生:泥球
師:用手比劃一下大概有多大?這樣的話,把走譯成滾動就比較合適了。什么是走泥丸?
生齊:滾動的泥丸
師:還有一個詞是——
生:寒
師:鐵索寒,這個寒字你覺得怎么解釋比較好?
生1:寒冷
師:鐵索寒呢?
生1:鐵索很寒冷
師:冬天鐵索很寒冷,合不合適呢?好多同學搖頭了
生2:鐵索很冰涼
師:很冰涼還不如說很寒冷,冰涼都是說冷的意思。這樣說合適嗎?
生3:鐵索橫在江上,感覺這個鐵索很涼
師:實際情況可能是這樣的,可是在這里我們得聯系這首詩當時寫作的故事,“大渡橋橫鐵索寒”,在這發生過一件事,誰知道?
生:當時日本人
師:不是日本人,是國民黨
生:他們阻攔紅軍,把上面的木頭都去掉,只剩下鐵鏈,很危險,人走在鐵鏈上就很容易踩空,所以說特別的危險,有特別寒冷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