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童年,走進心靈的故鄉(xiāng)——我這樣教《冬陽·童年·駱駝隊》
舊話重提:人文精神與語文知識編者按閆學老師上的六年級《冬陽·童年·駱駝隊》一課,不期然地引發(fā)了一場關(guān)于語文是側(cè)重教語文知識還是有的課文的教學也可以重在人文熏陶的爭論。
這個爭論,不過是語文教育中人文性與工具性問題的翻版。本來,《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頒布以后,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爭議已經(jīng)偃旗息鼓,重要的是在教學實踐中去落實兩者的統(tǒng)一。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實踐中,教師們碰到了更為棘手的問題:到底如何統(tǒng)一?真的能夠統(tǒng)一嗎?沒有人能給教師有說服力的答案。
什么是語文知識,什么是有效的語文知識;什么是人文性,語文課如何滲透人文性,這是教師在每天的教學中都要碰到的基本問題,但我們對此并沒有進行多少令人信服的扎實研究,遑論真刀真槍解決兩者如何統(tǒng)一、融合的問題。“基礎(chǔ)不牢,地動山搖。”根本的問題沒有弄清楚,我們的判斷就容易左右搖擺。
“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在語文課上過于強調(diào)人文性和文學素養(yǎng)的教育。”“目前的語文教育現(xiàn)狀實際已經(jīng)暴露了這幾年人文教育力量過于強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對薄弱的缺陷。”據(jù)說這是一些以前大力提倡人文教育的學者的觀點。我們不知道這些學者聽過日常的真實的中小學語文課嗎?
看來,閆老師這節(jié)課引起的爭論,是必然的事。
嚴肅的學術(shù)爭論是好事。希望通過這篇課例和以下八篇閆學老師與王曉春老師就不同觀點展開爭論的文章,不僅能讓教師做出更理性的選擇,也能激發(fā)有抱負的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一、走進童年記憶。
師:在你們的記憶當中,小時候做過哪些有意思的事?
……
師:剛才大家談了很多小時候有意思的事。一個人,一個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夠喚起我們童年的記憶,這些記憶將成為我們一生的財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們關(guān)于童年的記憶也不一樣。有一個中國臺灣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過的。后來又去了中國臺灣,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生活寫進了一本書里,這本書叫做《城南舊事》。今天我們就來讀讀這本書的出版后記——《冬陽·童年·駱駝隊》,先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冬陽、童年、駱駝隊,三個詞組成了文章的題目。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從這三個詞當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
生:在一個冬天的早晨,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暖暖地照耀著大地。一群駱駝從遙遠的地方來到了北京城南,一群小孩子圍上去東摸摸西摸模,覺得非常新奇。長大了,這一段美好的回憶就留在了他們的心里。
師:這一群小孩子中也許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剛才大家在頭腦中想象的畫面,其實也是林海音無數(shù)次在腦海中浮現(xiàn)的畫面。(出示畫面請學生欣賞,遙遠的音樂聲響起)你看,冬陽下的駱駝隊緩緩地走來,響著悅耳的銅鈴聲。這一幅畫面成為作者關(guān)于童年生活的最為清晰的記憶,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結(jié)尾所說的,“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那么當作者的腦海中無數(shù)次浮現(xiàn)出這一畫面的時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臨于“我”的心頭呢?請同學們讀一讀這篇文章。
(生自由朗讀,師巡視。)
二、體味童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