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童年,走進心靈的故鄉(xiāng)——我這樣教《冬陽·童年·駱駝隊》
生:我覺得當年爸爸的理由更能說服已經(jīng)是42歲的自己,而童年的想法則成為她孩提時代的一種紀念了。
師:噢,只是一種紀念,F(xiàn)實的答案雖然是正確的,但卻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卻是不那么現(xiàn)實,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就是這么充滿矛盾。你看爸爸聽了“我”當時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說,“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在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生:他認為他的女兒是天真的,活潑的,純真的,所以覺得很高興,也勾起他對童年的懷念,覺得他小時候也是這樣的。兒童時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他自己也覺得十分有趣。
師:他用很寬容的心態(tài)去看待女兒的想法,是嗎?所以他說“你的想法更美些”。當中年時期的林海音在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她童年的那些想法可能已經(jīng)不再有了,這就像是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也已經(jīng)不會再做了。再來讀一讀這段話。(生讀)
師:在作者描述的童年往事當中,有一件事大家有沒有注意?
生:與媽媽一起談論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
師:誰來把這段文字讀一讀?
(生自由朗讀這幾段文字。)
師:媽媽說:“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看看這篇文章,林海音都問了些什么?她除了問“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還問了什么?
……
師:童年的林海音問題真多啊!媽媽既然說她“總是問,總是問”,很顯然,她問的問題肯定不僅僅是關于駱駝的。我們都是孩子,你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想一想,她可能還會問些什么?
……
師:這些問題你們問得并不奇怪,的確是這樣,作者在她的《城南舊事》這本書當中,也寫到了自己“總是問,總是問”的情景。我們來看一看這段話,自己讀一讀。
[師出示文字,生自由讀(邊讀邊笑)。]
“爸,什么叫做賊!”
“賊?”爸爸奇怪地望著我!巴等藮|西的就叫賊。”
“賊是什么樣子?”
“人的樣子呀!一個鼻子倆眼睛。”媽回答著,她也奇怪地望著我:
“怎么問起這個來了?”
“隨便問問!”
我說著拿了小板凳來放在媽媽的腳下,還沒坐下來呢,李伯伯也進來了,于是媽媽就趕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這里打岔!
……
我忍不住又問媽:
“媽,賊偷了東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東西賣給專收賊贓的人。”
“收賊贓的人什么樣兒?”
“人都是一個樣兒,誰腦門子上也沒刻著哪個是賊,哪個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納悶兒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著呢!上學去吧,我的傻丫頭!”
師: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問,就像媽媽說的“總是問,總是問”?哎,為什么童年時的林海音“總是問,總是問”呢?
生:她對世上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看到什么都想知道這到底是什么東西。
師: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
生:老師教育我們不懂就要問。我想林海音受老師的感染,不懂就要問,一定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師: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對她的問題有耐心,而且能回答。你看媽媽她怎么說的——“你不明白的事情多著呢!上學去吧,我的傻丫頭!”這所有的問題,當作者中年時再想起來,你覺得她還想問嗎?
生:(搖搖頭)可能不會了!
師:此時哪些問題不會再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