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學設計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長)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讓我們再來讀一讀,感受一下原野的遼闊。
2.同學們讀得不錯!這里的六七里怎么讀,才能突出原野之廣。老師想用兩種不同的讀法來讀,同學們聽一聽,哪種讀法更能體現原野的廣。
3.我們就照第二種讀法,再來讀一讀。(老師覺得不夠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這遼闊的原野上,還會感受到什么?(美,綠,平坦等)詩中哪一個字體現呢?(鋪)
5.“鋪”字什么意思?(鋪開,鋪展)
6.這廣闊無垠的原野上,綠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張一張鋪開的巨大的綠地毯。這鋪字用得太好了!
7.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原野的大與美吧!(全班齊讀)
四、理解第二句詩。
1.師:置身于這綠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讓人陶醉呢?此時此刻,原野上傳來了什么聲音?(笛聲)
2.那是什么樣的笛聲?(悠揚,優美,隱隱約約,斷斷續續)
3.吹笛的人是誰?你是怎么知道的?(題目是牧童,善于從題目入手,理解詩意,很好的學習方法。)(課文插圖,懂得利用插圖,理解詩意。)(詩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點詞,理解詩意。)
4.你還可以從哪句詩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聲晚風三四聲)
5.這詩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釋,弄清詩意,很好的學習方法)
6.是啊!晚風中的牧童騎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著手中的笛子,伴隨著晚風吹來,笛聲時而高,時而低,時而長,時而短,時而快,時而慢,時而有,時而無。
7.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詩,讀完這句詩,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天真,可愛,調皮)
8.多可愛的牧童啊!誰再來讀讀這句詩。(真棒!同學們讀出了牧童的可愛,調皮,天真。)
9.現在,我們把這兩行詩連起來,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看誰更能讀出詩的韻味。
10.讀得太棒了!(把掌聲送給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詩。
過渡:瞧,牧童上場了,他在干什么?
1.誰來說說你從圖上看到什么?
2.相機教學 “蓑衣”,你們知道什么是蓑衣嗎?你能從圖上指出來嗎?蓑衣有什么作用?
3.對了,其實,蓑衣還有御寒作用,它還能散發出一種氣味,防蚊蟲叮咬。
4.誰再來說說你從圖上還看到了什么?
5.廣闊的原野,一個可愛的牧童,戴著斗笠,披著蓑衣,悠閑地躺著草地上,靜靜地欣賞著天上皎潔的明月。這種情景,詩中怎么寫?(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