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學設計
6.這兩句詩還告訴我們什么?
7.師小結:牧童放牛回來,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后,他沒有脫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賞皎潔的明月,誰能美美的讀讀這兩句詩。
8.老師也想讀讀這兩句詩,請聽好,“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睡月明。”
9.你們發現了什么?(把“臥”改成“睡”)
10.把“臥”改為“睡”不好嗎?為什么?(說得真好!)
11.對啊!牧童選擇了這種最舒服的仰臥姿勢,欣賞著天上皎潔的明月,此時,他可能會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和同學交流交流。
12.學生小組交流。(師下去巡視)
誰來說說,此時,牧童可能會想些什么?
13.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如果讓你用一個詞概括牧童的生活,你會用哪個?
師: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閑啊,讀————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讀————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樂啊,讀————
六、小練筆。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這首詩,你們能不能選擇這首詩中你最喜歡的一句詩句,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
2.生動筆。
3.交流。
七、指導背誦。
同學們展現的這一幅幅畫多美啊!白天有牛、笛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難怪詩人呂巖會有感而發,寫下這首《牧童》詩。讓我們帶著對這種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來。
1.生自由背。
2.老師相信大家已經能熟讀成誦了,想不想接受一個挑戰。
①誰來背。(老師想配上音樂,更能表現我們的感情,更能走進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這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時認識了一個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實不少詩人也寫過有關牧童的詩,你們知道這樣的詩嗎?老師帶來幾首,大家一起欣賞。
九、作業:
1.把《牧童》改寫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2.背誦《牧童》。
《牧童》教學反思
南靖縣實驗小學 吳阿莉
《牧童》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牧童放牧晚歸后那種安然與恬淡,自由自在與愜意的生活。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視野里的。
進入四年級,學生對于古詩的學習已經不再感到陌生,對于古詩學習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澀。于是,課堂伊始,我以復習學過的古詩引入課文的學習,老師和學生一起讀讀自己喜歡的古詩,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感受詩的韻味,激發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學習古詩的一般過程: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學生興致勃勃地朗讀古詩,詩中有思,學生不斷抓住相應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詩所傳達的意境。有的同學從“鋪”字體會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有的同學從“弄”字體會到了一種情趣;有的同學從“臥” 字中體會了那種隨心所欲的牧童生活,還有的學生的腦海里涌現出許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在匯報的過程中,更是精彩紛呈,充分展示了孩子們個性化閱讀背后的個性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