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金色的魚鉤教案
1、(出示)“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師:為什么說長滿了紅繡的魚鉤上,閃爍著金色的光芒?2、文章為什么用“金色的魚鉤”作標題?“金色的魚鉤”象征著什么?象征著老班長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著千百萬革命前輩的英雄事跡。所以,這篇課文要以“金色的魚鉤”為題。3、如果這枚小小的魚鉤就陳列在革命烈士紀念館中,你想怎樣來解說這件“展品”。講解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敘述的條理要清楚,可采用倒敘方法進行敘述。(2)注意把課文感人的場面表達出來,渲染出故事的情境,從而使聽眾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使學生從這個長滿紅繡的魚鉤上,看出老班長無限忠于黨,忠于人民,一心為同志,有著舍己救為人的高尚品質,這崇高的品質永放異彩,光芒萬丈。 既訓練了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又使使學生對紅軍戰士產生無比崇敬之情。使學生情感從感性上升為理性。 拓展練習1、把故事講給好朋友或父母聽。2、我們要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一本連環畫書,請你把故事濃縮一下,寫一個300字左右的內容提要吧!寫在我們小筆頭上喲!學完本課,學生一定會被老紅軍崇高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動,把故事講給別人聽,使學生們迫不及待的事。縮寫課文既能練筆,又能課外延伸搜集一些紅軍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讀一讀,并制作一期《長征頌》手抄報。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對這段歷史銘記在心。【小資料】
紅四方面軍:即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1931年11月,由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第四軍、第二十五軍組成,徐向前任總指揮,張國燾任政治委員。1932年6月,國民黨軍對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12月轉移到四川、陜西邊界地區,建立了川陜革命根據地。1933年至1934年,先后粉碎國民黨兩次大規模的圍攻。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開始長征。1936年10月到達甘肅會寧地區,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抗日戰爭爆發后,紅四方面軍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
草地:課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它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連接段。面積約1.52萬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澤。水草盤根錯節,結成片片草甸,覆蓋于沼澤之上。草地氣候極為惡劣,年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下,雨雪風雹來去無常。過草地是紅軍長征中最艱難的行軍。行軍時,稍不小心,偏離道路,就會陷入泥潭,遭受滅頂之災。紅軍戰士憑著對革命必勝的信念和鋼鐵般堅強的意志,戰勝千難萬險,走出了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
青稞也叫元麥,大麥的一種。成熟時麥粒易從殼內脫出。粒大皮薄,麥麩少。我國西藏、青海等地稱作青稞,是當地人的主要糧食,也可釀酒。
長征小故事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于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