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金色的魚鉤教案
4.“紅軍草鞋”作坊的故事
“打雙草鞋送紅軍,表我干人一片心。親人穿起翻山嶺,長征北上打敵人”;“蘇區(qū)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提燈籠訪貧農……”
1934年10月,紅軍從于都開始了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在于都結集的10天時間里,于都人民夜以繼日趕制出10萬多雙草鞋。夜渡于都河走上長征路的時候,每個紅軍戰(zhàn)士的行囊中都有兩雙草鞋。
今年75歲的老人叫陳羅壽,家住于都縣羅坳鎮(zhèn)步前村。步前村當年是紅五軍團的結集駐扎地。這個村當時有七八十戶人家,家家戶戶都會打草鞋。陳羅壽的父親陳善模和母親孫道秀都是村里打草鞋的高手。陳善模1932年參加紅軍,1934年10月從家鄉(xiāng)渡河走上了長征路。陳善模參加長征不久就因負傷回到了家鄉(xiāng),第二年便去世了。為了生計,陳羅壽小小年紀就跟母親學會了打草鞋。解放后,陳羅壽還一直靠打草鞋來貼補家用。
令陳羅壽感到些許欣慰的是,隨著紅色旅游熱潮的興起,每逢節(jié)假日,他和他的“紅軍草鞋”作坊慢慢吸引了不少城里人的眼球。他們或成群結隊,或一家老小,或帶著親朋好友,來到這里觀看這個獨特制作草鞋的過程,感受老區(qū)民間手工藝文化的源源流長,同時,也增加了對長征歷史的了解。
5.懷念小吳
老紅軍肖彬永遠忘不了他的小通訊員吳玉民。
長征的時候,肖彬在紅二方面軍6師18團9連當指導員。澤章壩遭遇戰(zhàn)中,他負了重傷。過草地的時候,上級給了他一匹馬,并安排連里的小通訊員吳玉民照顧他。
小吳這年剛剛16歲,個子不高,黑黑的,長得挺結實。別看小吳年齡小,可是很會照顧人。每到宿營地,他都先找到一塊干燥或者背風的地方,把自己那床補丁摞補丁的破被鋪在地上,扶肖指導員歇下后,馬上支起小鋁鍋燒開水,給指導員洗傷、消毒,然后拿出半小瓶兒紅汞(這是當時他們部隊唯一的藥品)為指導員換藥。
部隊一天一天朝前走,肖彬和小吳的糧食袋越來越輕了。傷勢好一些,肖指導員開始硬撐著幫小吳打些下手,到了宿營地,小吳揀柴火燒上飯,然后肖指導員看著火,小吳就去放馬。
這幾天,小吳不用肖指導員燒火了,放馬走的時候,他總是帶上小鍋,說是可以邊放馬邊燒飯,兩不耽擱。每回,他都是很晚才回來,把小鍋里熱騰騰的飯盛給指導員吃。指導員一讓他吃,他就笑著拍拍肚子說:“看,鼓鼓的,早吃飽啦!”
可是,指導員總是覺得小吳好象越來越瘦弱了。
這天傍晚,小吳安頓好指導員,又去放馬了。
肖指導員悄悄跟上了他。但由于腿上有傷,他只有慢慢地爬,被遠遠地落在了后頭。當他在一處小樹林追上小吳時,小吳正端著鍋,一口一口地吃著什么。
“小吳!”肖指導員輕輕喚了一聲。
小吳吃了一驚,一看是指導員,急忙把小鍋藏在了身后,稚氣地笑著問:“指導員,你怎么來啦?”
肖指導員沒有回答,仍然向前爬著。小吳趕緊起身扶他。指導員順手端起了小鍋。小吳急忙用手去捂,指導員用命令的口氣說:“把手拿開!”
小吳只好拿開了手。
肖指導員湊著火光向鍋里一看:天啊,這能叫飯嗎?一鍋黑乎乎的草根樹葉,即使是饑腸轆轆的時候,見了它也就“飽”了,而這位只有16歲的小鬼,為了照顧戰(zhàn)友,自己竟用它來充饑……肖指導員的眼睛模糊了,這時,他的耳邊斷斷續(xù)續(xù)傳來小吳低低的哀求聲:“指導員,你別生氣,你批評我什么,我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