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說課稿
【教材分析】《再見了,親人》是著名作家魏巍寫的一篇敘事散文,全文以離情別意為主,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是親人的情誼。課文前3個自然段結構相似,由 “勸慰—回憶—抒情”三部分組成,每個自然段各記敘一個代表人物,整篇課文從課題開始字里行間就體現了兩國人民的情誼。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結合上下文重點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在課文中的作用,聯系概括中心思想。
2、技能目標: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綜合訓練聽說讀寫的能力。
3、情感目標:
理解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之間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感,感受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關于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理解和確定的:本組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是“寫文章要有中心”注意在前一組課文教學的基礎上,繼續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怎樣做到寫出的文章是有中心的,這是本課的重點。理解體會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方法】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展開教學。由于課文1~3段的寫法大致相同,都是用請求的話做開頭,用問話做結尾,所敘述的內容又都是由告別的情景追溯到令人難忘的往事。因此,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進行教學。
首先創設教學情境,播放《志愿軍進行曲》,請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使學生受到感染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接著,在了解作者選取了那些人與志愿軍話別的問題后,重點講好志愿軍與“大娘”話別的那段,不但讓學生深刻領會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且要掌握學習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組討論學習課文第2、3自然段,最后老師用“情感引讀”的方法依次引讀課文4、5、6自然段。
在整個教學中,貫徹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時體現出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小主人。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首先播放《志愿軍進行曲》讓學生在“雄赳赳,氣昂昂”的樂曲中感受志愿軍戰士的豪邁之氣,并請學生介紹課前通過查閱書籍、網上下載收集的本課資料,營造良好的樂學氛圍。
二、抓住主題,貫穿全文
教學本課時,我抓住課題“再見了,親人”中這種不是親人勝是親人“的親情,貫穿于整個課堂的教學。
1、精講第一自然段:
默讀思考:本段寫了大娘的幾件事?哪一個事例最能突出表達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的深厚情誼?
為什么說大娘給我們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課件出示句子:
“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通過讀中悟,悟中讀,理解“雪中送炭“的本義和比喻義。體會大娘送打糕時的艱難與危險。大娘送來的不光是打糕,更是給戰士們送來了精神鼓勵和戰勝敵人的決心。
大娘最感人的是哪個事例?
課件出示句子:
“敵機來了,您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