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第一課時說課稿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8課《將相和》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設想。
首先,我來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戰國時期為大背景,以藺相如的言行活動為主要線索,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典型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愛國的高貴品質,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從而告訴人們“和”的重要性。
其次,再來說說教法與學法。
鑒于《將相和》這篇課文的脈絡和主題都很清晰,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應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這一理論,我決定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能力: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字;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用小標題概括文中的三個小故事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節;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與探索,幫助學生理清三個故事間的聯系。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通過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轉變過程,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為跳板,了解中國的“和”文化。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在課堂教學中將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原則,采用“品讀詞句”“以讀為主”等語文學習方法,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下面就著重來談談我的具體教學思路。
整堂課我分成二大環節,即“走近《將相和》”、“走進《將相和》
一、走近《將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為了在教學伊始就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我用前面學過的《晏子使楚》的故事背景導入課文,先讓學生談談讀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后相機板書課題“將相和”。
接下來就是把時間交給學生,首先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時,為了讓他們做到讀與思相結合,我布置了閱讀過程中的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詞;
②、試著用小標題來概括三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充分朗讀之后,通過詞語填空的方式對學生生字詞的學習進行檢查,著重檢查指導學生對生字音形的準確把握,如“璧”字寫的時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結構,要力求寫勻稱。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讀這些詞語。
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我始終覺得中華文化的傳承,應該且必須是從識字寫字開始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所以可以這樣說:識字寫字永遠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起點!
緊接著,通過交流小標題對學生的概括能力進行訓練。
二、走進《將相和》
以矛盾沖突為切入點,即抓住“和”字組織教學。
《將相和》的題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將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學時,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問,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將相為什么不和”一問,把學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從頭學起的老框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頗對藺相如的錯誤評價上。課件出示廉頗的話,然后質疑:藺相如真的像廉頗說的那樣,光靠一張嘴嗎?自然導入第一、二個故事的學習,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前兩個故事的學習帶上了問題,有了明確的目的性。然后再通過一、二個故事的讀議把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尊嚴,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形象樹立起來,廉頗的錯誤說法不批自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