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學設計
(1)比較句子。
a、希望你能借船的兩邊。
b、希望你借給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軍士與許多草把子。
問:兩句句子有什么區別?用哪句好?為什么?(第一句用了具體數字,寫出了諸葛亮對船的具體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現了諸葛殼對計劃早已成竹在胸。)
(2)齊讀此句。
師:這排的一千多個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學習“知魯肅”
1.諸葛亮要魯肅別把這事告訴周瑜,結果怎樣?
齊讀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這句句子。
(1)“顯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實與所說或所料想的相符。)
(2)“事實”是什么?“所說或所料”又是誰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實是魯肅沒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諸葛讓魯肅不要提此事。)
問:相符合嗎?(符合)用上“果然”表現事實與諸葛亮所預料完全相符。
(3)齊讀句子體會。
3.師介紹:魯肅是東吳的一員大將,他為人忠實、守信,正因為諸葛亮知道魯肅的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會把此事告訴周瑜。用上“果然”一詞也表現了諸葛亮──板:知魯肅人
4.到現在,借箭的計劃已有條不紊地準備就緒。齊讀第二段體會。
五、學習“識天象”
1.師:(指小黑板上①④句)
2.指名讀6-7自然段,說說諸葛亮為什么選在第三天四更時候出發?(板書:四更時候,因為這時候江上大霧彌漫。)
(1)板:大霧彌漫
(2)這時候江上大多彌漫到了什么程度?(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3.有了這樣的大霧會有什么結果呢?與借箭又有什么關系?
a、出示:因為江上大霧彌漫,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所以……
b、先默讀6.7節,然后四人一組討論用多種方法來補充完整句子。
(所以選擇第三天四更出發。所以把船靠近曹軍水寨。所以叫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所以曹軍才不派兵出來。)
4.顯然,大霧彌漫這一氣候的變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也是諸葛亮選擇第三天四更時分出發的原因。
(1)諸葛亮是什么時候決定這一時間出發的?(三天前立軍令狀時。)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諸葛亮就預測到三天后有一場漫天大霧,這要歸功于他識天象,了解天氣變化情況。板書:識天象
(3)齊讀小黑板上第①、④句,體會諸葛亮識天象的神機妙算。
5.正因為江上大霧彌漫,諸葛亮在天還沒亮時,把船靠近曹軍水寨,并怎樣布船?引讀書中有關句子。(船頭超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
(1)看示意圖1。(顯示出船頭朝西,船尾朝東。)
這樣布船的目的是什么?(準備受箭)
(2)引讀,可這樣布船,船隊離曹太近了,魯肅不禁吃驚他說:(引)“……”,可諸葛亮卻笑著說:(引)“……”。
第三課時
一、溫故。
二、繼續學習2──4部分。
(一)、學習“知曹操”:
1.這是諸葛亮的預料,事實又是怎樣的呢?引讀──(曹操在營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樣。)
2.“虛實”是指什么?
(“虛”與“實”是一對反義詞,“虛實”表示內部的實際情況。)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虛實?(用波浪線劃出諸葛亮一方的內部實際情況。)“20只船……排在船上的兩邊。”(第四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