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旅行隊》教學反思
《少年旅行隊 》教學反思
《少年旅行隊》是一組散文詩,這組散文組詩,每首詩結構相似,讀來瑯瑯上口。所以讓學生將詩歌讀懂、讀出蘊味是學習這組詩的最終目的。基于此,我在引導孩子們學習這組詩歌時,設計了兩組問題來引導孩子們展開對全文的品讀。
首先,我讓孩子們在初讀、讀通全詩后,便出示了第一組問題即“這六首詩中,你喜歡哪一首詩?你讀懂了這首詩的內容嗎?這首詩表達了他們怎樣的心情或感情?你能帶著你的感受讀讀這首詩嗎?”讓他們按照這組問題的提示先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動筆寫出自己對某句話或某個詞的獨到的感悟。在孩子們對文章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后,便讓他們在小組內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交流。爾后,同樣是在上述問題的引領下,在全班進行匯報。雖說這六首散文詩有內在的聯系但在結構上卻相對獨立。那么在這組問題的引領下,孩子們對這六首詩的理解、朗讀、欣賞等多種訓練融為一體,落到實處。
同樣,這六首散文詩雖說相對獨立,卻又有內在的聯系。它們合起來是一個整體,決不能把它們讀得支離破碎。于是,我在引導孩子們讀懂六首詩后,又出示了第二組問題“這幾首詩各自講述的內容不同,可把它們安排在一起,你知道是用什么線索串起來的嗎?從這一組詩中,你讀懂了少年們共同的情感和心愿嗎?”孩子們在一組問題的提示下,自然就將六首詩又合為了一個整體,并且把握了整組詩所要表達的感情。
我覺得我在引導孩子們學習這篇文章時,讓他們在感受語言文字的神奇魅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了“授之以漁”的最終目的。
《少年旅行隊》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想讓學生先弄明白為什么要旅行?難道旅行是為了好玩嗎?旅行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益處呢?學生對旅行的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那么學習這課便游刃有余了。
教材里的知識永遠擺脫不了抽象,如果單靠老師的講解很難喚醒學生形象的感知,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剛好帶著家人到晉江火車站坐了一回動力火車到廈門去旅行。我把坐動力火車的所見所聞介紹給學生聽,又把在廈門鼓浪嶼海底世界所看到的各種海洋生物給學生繪聲繪色地介紹,學生興趣馬上來了,問了很有有關海洋生物的問題,如鯊魚長得怎樣?鯨魚有多大?海馬是不是像馬的形狀呢?…… 從這些問題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海洋生物非常感興趣,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激發了,我看時機已達到,就跟學生一一解答了這些問題,并順便講了一句話,可惜你們沒有跟老師到海底世界去游玩,不然你們可以親眼目睹什么是鯊魚,什么是食人魚,什么是會發電的電鰻……而這些知識都是書上所學不到的啊!學生的心早已飛出了課堂,巴不得馬上就去旅行,去大開眼界。課上到這里我感慨萬分,如果我沒有親身出去旅行,沒有去過海底世界,沒有這些生活經歷積累,那么我如何能激發學生對旅行的渴望,如何喚醒學生對大自然求知的沖動呢?可見作為老師除了要有廣博的知識外,還要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對生活有深遂的感悟,才能有資本去引領學生去學習知識,認識大自然,感悟體驗生活,才能讓我們教的學生能成為一個真真正正健康成長著的人。而不是一味死抱著書本,每天關在家里反反復復地做訓練題的書呆子。如果我們老師的生活是一張白紙,對生活體驗是那么渺茫那么蒼白,那么我們怎能帶領學生去感受生活,去熱愛生活呢?俗話說得好:讀古萬卷書,行萬里路。老師只有努力先做到,才能引導我們的學生也能行萬里路,不至于半途迷了路。可見生活經歷是何等的重要,對于老師和學生都是教與學必不可少的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啊!學生只有充分地聯系生活才能學好書中的知識,才能活用學到的知識。老師只有豐富的生活閱歷才能讓自已的課堂充滿活力,讓所教的學生也懂得如何去學習,如何學會生活,如何享受生活。而不是老師埋頭地苦教書,學生被迫地苦學習,搞得老師、學生、家長都是苦不堪言。人生苦短啊,讓老師領著我們的學生一起快樂地學習,一起快樂地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