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如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楓葉如丹的三層含義。
3、了解借物喻理、借物悟理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楓葉如丹的三層含義。
教學過程:
一、閱讀全文,回顧課文內容,勾畫出文中含有楓葉如丹這個詞組的句子。
二、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一層含義:成長過程。
1、讀文中第一個含有楓葉如丹的句子。
2、朗讀課文1——4段,了解楓樹的生命軌跡。
3、朗讀課文1——4段,感知楓樹成長過程的不易。
4、引入冰心的語言,學生感知楓葉成長經歷的艱難歷程。
5、讀課文5、6段了解楓樹與人成長過程的相同之處。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一層含義:成長過程。
三、理解丹的第二層含義。
1、讀課文的第二部分,概括第二部分的內容。
2、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楓樹美景的描寫。
3、理解楓樹如凄苦的老人的含義。
(1)知道楓樹和老人的相同之處。
(2)通過作者的經歷理解作者將楓樹比喻為老人的原因。
(3)讀課文中麗貝卡出現的部分。
(4)將麗貝卡與植物的成長階段進行比較,知道秋天仍舊蘊含生命。
(5)出示作者的經歷,理解生命的豐富內涵。
(6)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二層含義。
四、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三層含義。借用杜牧的《山行》以及楓樹成長的四季循環,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三層含義:長久的生命力。
五、教師介紹作者的寫作手法。
六、齊讀課題。
教后反思:
撥開景語看情語
“霜葉紅于二月花”,待到涼風又起,秋天又到,看那滿山紅葉,一樹的紅艷早已超越二月的紅花。
這一樹的紅葉是什么?是經歷春、夏、秋的洗禮迎來的碩果,是跳躍、歡樂的生命,是有豐富內涵的生命,是化作春泥護花的長久的生命力。
可見這一樹的紅葉蘊含了作者多少人生感悟,多少個人情感……
作為教師,如何借助這一樹的景讓孩子走進作者的情懷呢?我嘗試著在課堂上撥開景語看情語。
一、借助冰心的語言,體悟成長過程的艱辛。課文伊始,作者利用了四個自然段,以抒情的形式分述了楓樹由春到秋,由綠到紅的全過程,作者究竟需要說什么,丟棄紛繁的分析,用冰心的語言“: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讓學生體悟到作者原來是要告訴我們丹是來自不易的,他仿是人的成長過程,必須經歷必要的挫折與磨難才能成長。
二、借助作者的人生經歷,理解作者眼中那一棵凄苦的楓樹。
作者在文中的第二部分寫道:再望望那株楓樹,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垂頭無語。
為什么一樹的紅艷卻成為凄苦與孤獨的代名詞。在課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寫作此文的照片,讓學生走進作者的世界。作者寫此文時已進入花甲之年,斑白的雙鬢,深鎖的皺紋,一下子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已經走入了人生的盡頭,他的悲秋情懷賦予了楓樹,此時眼前的楓樹就是他自己,他就是楓樹,楓樹就是他。景與人的相通之理即是世間萬物都是相通之道。
三、借助人與樹的相同之處,理解楓葉如丹就是跳躍、歡樂的生命,就是富有內涵的生命。
課文第二部分出現了麗貝卡,這個富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出現,給了作者最多的人生感悟。
我讓學生嘗試著將麗貝卡喻成植物的發芽階段,于是在秋天生命的初始之期仿佛又重新降臨。
接著我又讓學生將作者與植物的成長階段進行比較,引入作者的生活簡歷,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生命雖然到了盡頭,但是回顧這一生是精彩的,恰如那如丹的楓葉。這樣的富有內涵的生命在今天是沒有遺憾,不該凄苦的。
那一樹的紅葉依舊,但是在一樹的紅葉上我們分明看見了作者如丹的人生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