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教學反思
《天馬》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作者從藝術價值、外形特點、名稱由來以及象征意義等四個方面介紹了作為中國旅游圖形標記的天馬。學生在本篇課文的課前參與時,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并通過第一課時的梳理,理清了文章的寫作順序提出了一些問題。在課堂學習中,他們通過質疑、研討、朗讀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從而找到了學習中的喜悅,體會了合作學習的快樂,并將許多好詞佳句在不知不覺中積淀了下來。但是在理解“天馬”所蘊含的象征意義時,有部分孩子產生了困難度。教授完課后,我回過頭來看:發現“天馬”的寓意,也可作為龍馬精神來理解。什么是“龍馬精神"呢?龍馬,是指傳說中的駿馬。龍馬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它是龍崇拜的鄉鎮,是我國東漢時代龍文化寫實主義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反映了中國傳統龍文化的時代痕跡。在遠古時代,各地的民族文化存在著各具特征的原始的地方變體龍形。馬龍就是其中之一,”馬踏飛廉“上的馬,其實就是馬龍。崇龍的這種民俗心理經過伏羲、炎帝、黃帝不斷強化,成為中華民族融合過程的共同心理。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龍的騰飛一直是中華民族振興和奮發向上的心理象征(龍作為一種理念中的神物,現實中并沒有實物存在)《周禮.夏官.庾人.》中有”馬八尺以上為龍“的說法,而這種八尺高頭大馬在《立即.月令》中就成了“蒼龍”。天子出巡,往往就是“乘鸞路,駕蒼龍”。這樣就將現實中的馬,變成了想象中的龍,成為馬龍文化崇拜的文化特征。將馬視為龍,,據說與漢武帝的個人因素很有關系。漢武帝一生金戈鐵馬,開疆拓土,擊敗匈奴,是一個比較講現實的人,但它又是一個“神仙謎”,總想成仙,,特別羨慕黃帝能乘龍飛升。當他翻開《易經》學習時,才恍然大悟,原來人們所謂的龍,不就是馬嗎?他曾在馬背上呼風喚雨,開拓疆土,對馬的奇功深有體會。當然,能飛升的馬不是一般的馬,而是神馬——龍,加上他求神的卜辭中也曾明白地有過“神馬當從西北來”,受此鼓舞,漢武帝不惜血本,動用幾十萬大軍,萬里跋涉,連年征戰,目的就是從大腕搞幾匹“汗血寶馬”——他心中的龍。上有所好,下有所投。一時間整個社會上原始的馬龍崇拜思想膨脹起來。從文人、道家到一般的百姓都將龍、]馬視為一體。因為在遠古,龍是可以“乘此以行九野”“至四海”的神物。神物坐騎不可得,而現實中唯一可以與之相比的就是駿馬了。還算現實的漢武帝,也就降而求其次,把功夫花在了尋找神馬上。于是,出現了“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處于河”之說。整個社會從皇帝到庶民都相信了馬就是龍。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馬踏飛廉”的創作年代。由此可見,這是人們崇拜神馬,實際上就是崇拜龍。反映到藝術創作上,自然就有了 “馬踏飛廉”的杰作問世。明白了這一點后,我將這一課外小知識補充了給學生。果然,課堂上遺留下的困惑迎刃而解。想起那天在教研時,教研員吳老師說本冊書雖然單元少了,但書中所包含的文化內容和跨度卻相當大。要想讓學生在書中真正學有所悟,學有所獲,作為教師,必須在備課時將教材內外的知識吃透,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給學生呈現一堂精彩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