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兒的偵察報告》教學反思
收獲三:“焦急”與“無奈”
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逐層遞進的,特別是在第四則偵察報告后作者的心情由焦急到無奈。使學生理解作者的焦急不難,但使他們體會到作者的那份深深的無奈卻是不易呀。還記得,我在聽王崧舟老師的《一夜的工作》一課時,被王老師所創設的情境所感染,同時被感染的還有課堂中的學生。王老師稱這種方法為“造境”。我何不也營造這樣一種情境,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去感受呢?下面就是我教學中的片斷:
師:(一改沉郁的語氣,焦急地說)連我的朋友都找不到家,再也飛不回來了。此時,如果你就是作者,你的心情怎樣?
生:焦急、著急……(板書:焦急)
師:(出示:收到這份加急電報,我馬上設法營救我的鳥兒。)你從哪個詞讀出了作者的焦急?
生:我通過"馬上"這個詞,知道作者不能再等了,一時一刻都不能等,也許他再擔擱時間,我的朋友就會死了。
師:好,讀出你的焦急。
生:我通過“設法”這個詞知道了,他一定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呢。
師:他會想什么辦法呢?
生:他可以馬上去找它。
師:(悲傷地)你知道他在哪兒嗎?
生:我可以呼吁人們和我一起找。(注意學生此處已將“他”改為“我”)
師:還來得及嗎?
生:我要通過有關部門的衛星定位儀來找它。
師:別人會理解你和鳥兒之間這份朋友的感情嗎?誰會幫助你來找一只小小的鳥兒呢?
生:……(無人發言)
師:為什么不說話了,孩子們?為什么?
生:(聲音低沉地)老師,我覺得,我找不到它了。
師:是呀,我再也找不到它了。從你們的表情和語氣中,我感受到了你們的無奈,甚至是絕望。(板書)
師:再一起讀一讀這段話。(復沓讀倒數第二段)。
收獲四:當美好漸漸遠離
課堂中最為安靜的時刻也是孩子們心中最為不安靜的時刻。當美麗鳥兒的圖片逐一逝去,留下的只有灰慘慘的空白,而此時我的話外音“還記得和它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日子,悅耳的歌聲仿佛就在耳畔。而此時,它們靈動的身影卻一一從我的眼前消失,留下的也只有美好的回憶。”我分明看到到孩子們眼中的淚一滴滴地滑落,也感受到孩子們想要挽留卻無濟于事的悲傷。再讀文時,再不用老師的引導了。
收獲五:最后的美好期許
最后的環節,我沒有讓學生停留在悲傷之中,我引導著學生去反思人類的行為,當然也包括自己的行為。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秒的沉默,但這已經足夠了。我要給孩子們一些希望,于是,那幅“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圖畫伴著動聽的音樂出現在孩子們面前,有了太多的惋惜,孩子們對這來之不易的“美好”更加渴望了,再來說一說以后怎樣做時,孩子們的信心也就更足了。再讀文中的“我希望,有更多的鳥兒在潔凈的天空里歡樂地飛翔歌唱!”這種感受,我把它叫做“含著淚的微笑。”
此處的靈感來自于動畫片《雪孩子》。我們在為“雪孩子”遠離而悲傷同時,不也被它那顆美好、善良的心感動了嗎?和著插曲中的曲調,聽著“雪孩子,離開了我們。”不禁淚濕眼眶,而最后淘淘問媽媽:“媽媽,雪孩子還會回來嗎?”媽媽說:“會的,你看,它不是和我們在一起嗎?”聽到這里,微笑便不禁又浮現了出來。這淚光中的微笑,不是最美的表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