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里的歌謠——《月光啟蒙》課堂實錄
(純粹的無伴奏的甜潤歌聲響起來了。輕輕的,緩緩的,像月光移過籬笆與屋檐。孩子們閉上了眼睛,沉浸在月夜下的歌聲里。此時,不光是學生,整個會場,就連聽課老師恐怕也有那么一小會兒的恍惚。歌聲戛然而止,學生卻還閉著眼睛,似乎在回味。)
師:什么感覺?
生:很親切。
生:美。
師:美就一個字。就像課文中說的那樣——
生:(齊讀)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師: 剛才有同學提出來,聲音怎么可能是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為母親的聲音是溫柔的,好聽的,所以就香了。
師:既然如此,那就干脆說她聲音溫柔啊。
(生靜默思索。)
師:這個問題有點難。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來想——文中有個句子說,“黃河留給家鄉(xiāng)的故道,不長五谷”,那就意味著什么?
生:那個地方長不出東西,很苦。
師:意味著在那個地方生活,需要比別處付出更多的汗水。艱辛的付出,換來的還只是“清苦的日子”。母親忙完一天的活計,可想而知很勞累。勞累之后干什么?(引生齊讀——
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
師:沒有怨言,沒有愁苦。洗去勞累,換上一天的好心情唱歌謠。再來看,她唱的是什么?(引生齊讀—— “月兒彎彎像小船……再蓋南樓遮太陽。”)
師:守著一方貧瘠的土地,不能去遠方,不要緊,誰帶我們去呢?
生:彎彎的月亮像小船,可以帶我們去。
師:多么奇特的想象啊。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樓,不要緊,誰給我們蓋啊?
生:鳳凰。
師:傳說中的鳳凰是一種怎樣的鳥?
生:吉祥、太平,一種喜慶的鳥。鳳凰到,吉祥到。
師:是啊,喜慶的鳳凰幫我們蓋了那么多樓——
生:(齊讀)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師:你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生:勤勞的母親,任勞任怨。
生:以苦為樂。
生:對生活充滿了熱情,覺得日子會越過越好。
生: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師:在苦難的日子里,能對未來始終抱著熱情,懷著美好的向往,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啊!所以,這樣的芳香的音韻,不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里。
我們知道,聲音是無形的。作者是怎么來寫出母親聲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韻,什么器官可以感覺到?
生:皮膚可以感覺和風,耳朵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鼻子可以聞到芳香。
師: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寫出了同樣的感覺——母親聲音的美妙。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生再讀句子。)
師:童年的夏夜,有這芳香的音韻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課文開頭就說——
生:(齊)“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師:美妙的還不僅在那些民歌。你再來讀讀這些夏夜里的童謠:
出示: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貍貓來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
師:三首童謠,自由念,可以拍手,可以跺腳,可以拍桌子,甚至可以叫著喊著讀。覺得怎么讀暢快你就怎么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