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
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是一篇散文,用優美的筆觸描寫了維也納獨特的城市風貌,講述了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淵源,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贊美與向往。課文從音樂之都維也納的地理位置,維也納的歷史、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音樂之友協會大廈的宏偉壯觀及在世界上的影響等幾個方面說明維也納的確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音樂之都。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默讀和反復誦讀,體會課文語言的簡潔、明快、優美,學習作者緊扣音樂之都選取個性化素材,從不同方面介紹維也納這座城市的寫作方法。課的一開始,我談話導入課題,讀課題并想一想課題中的“都”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稱維也納是“音樂之都”。有了問題之后,再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課文。一要讀通讀順課文;二要邊讀邊想,課文告訴我們些什么。然后圍繞“為什么課題稱維也納是”音樂之都“這個問題,分別從古典音樂的搖籃、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一天也離不開音樂、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四個方面進行教學,這樣一步步地進行,學生對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原因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為下面的精讀課文奠定了基礎。
文章的五至七自然段分別介紹了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被稱為“金色大廳”的音樂之友協會大廈的規模、設施以及它們在全世界的影響,更為直觀地向人們展示了音樂之都的風采。在組織學生閱讀時,我引導學生關注了以下幾點:一是從這些設施的創建時間來體會它們的古老;二是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體會這兩處建筑的規模宏大和內部豪華。形象生動的語言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樣學生從各個方面感受到維也納的特殊魅力,情不自禁地走進音樂之都,身臨其境,盡情享受。
我覺得我這堂課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是關于外國風光的,它與學生距離太遠,對它的了解也過于片面,所以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多媒體課件提供大量圖片和音樂,拉近學生和課文內容之間的距離。 在教學中,一幅幅展現美麗的維也納迷人風采的圖片,創設了與課文內容相似的情境,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學生誦讀課文的語言文字自然有了獨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語言文字所帶來的意境。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著很多不足,比如課堂上學生讀得太少等,希望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能夠多提寶貴意見,我一定能夠積極改正,認真聽取。爭取讓自己的教學水平上一個臺階。
《音樂之都維也納(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這節《音樂之都維也納(第二課時)》的課堂教學主要有三個板塊:一、導讀第2自然段,學習“總-分”寫法;二、依托課文第3、4自然段,在框架圖的幫助下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其中穿插詞語用意的指導;三、依托課文第5、6、7自然段,嘗試獨立閱讀。其中穿插說明方法的指導。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從學生本位出發,由扶到放,逐層遞進,最終向著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語文的方向走去。語言點的訓練和說明方法的指導旨在強調語言有時需要細細地嚼,目的不僅是為了品味,也是為了表達。課后對照新課程標準進行思考,領悟到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仍有許多地方有待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