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都維也納說課稿(通用2篇)
音樂之都維也納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散文,課文的語言簡潔、優美,對維也納的介紹層次清晰、明快,學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感受到文中語言所帶來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養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目標:
1、自學課文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內容提出問題。
2、繼續學習積累與表達,在閱讀中讀懂文章結構,學習總起分述的寫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樂文化和獨特的音樂氛圍。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通過運用質疑課題、閱讀全文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解維也納之所以被稱為音樂之都的原因。
2、感受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音樂氛圍。
二、說教法:
1、因為老師和學生誰都沒有去過維也納,所以也沒有對這個城市的直觀印象,教學中根據課文的需要采用圖片等直觀形象的展示,以及音樂的播放、以讀促思、以讀代講等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做到圖文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如在學習第一節時,老師讓學生看圖片,欣賞維也納的風光,知道它是個怎樣的地方。為了說明音樂在當地的普及,我在教學過程中出示了貝多芬廣場、海頓街……等圖片,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效果不錯。這樣創設與課文內容相近的情境,為個性化的朗讀作保障。
2、從閱讀中學習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但同樣也離不開對文本的朗讀,感悟,只有讓學生讀出、悟到,才會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積累。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內心的情感,感受體驗作品的語言魅力。這就必須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邊讀邊想,開啟心智。課文舉了“國家歌劇院”來說明歌劇院、音樂廳的星羅棋布,極富典型性。建筑物的描寫方法十分有序。“國家歌劇院”按由外及內的順序描寫,這對學生把握狀建筑之物的作文來說,有著指導意義。我在上課文中的四個方面時,不平均用力,有側重點,主要抓住第三、四方面來講,讓學生感受作者的寫作方法。本單元都是游記類文章,在課上進行了寫作能力的滲透后,也習得了一些寫游記的方法。
3、強調個性化朗讀
在學習過程中,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對語言形成獨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讀處理方法。在教學中,我也力求鼓勵學生在各自感悟語言的基礎上,用不同的朗讀處理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從而達到個性化朗讀的目的,真正做到從讀中感悟,能夠自己解決問題。。像《音樂之都維也納》這樣一篇課文提供了優美的語言,我在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氛圍,在師生對話、互動過程中,使學生感受所蘊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學中最好的表現形式,就是朗讀。我在課中要加強朗讀訓練,抓住關鍵的語言因素,激發學生的情感,注重感悟體驗。如,我指導學生抓住“到處”、“許多”、“就連……也……”來體會維也納這座城市到處都是音樂。
三、說學法:
提出問題---文中找答----交流答案-----解決問題-----感情朗讀—學習方法----融會貫通。
1、在導入課文后,讓學生朗讀第一節,并用自己的話說說維也納是個怎樣的城市,然后把優美的景色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接著讓學生自由朗讀全文,說一說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具體敘述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這樣提綱挈領地抓住了本課的目標,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總的印象,然后分別從:古典音樂的搖籃、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一天也離不開音樂、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四個方面進行教學。接著對這四個方面進行提問,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2、解決問題,學習2——6小節,說維也納是世界音樂之都的原因是?
從全文通讀,圍繞一個中心“維也納是音樂之都”,作者從她的地理位置寫起。接著,文章就從維也納特有的人文景觀,如城市的歷史、城市的裝飾、市民的習慣以及歌劇院具體描述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原因。從段落細讀,讓學生自己說出原因。“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這一小節,列舉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等五人,他們代表著世界古典音樂史的最高峰,他們在維也納生活、譜曲、演奏,使得古典音樂這種音樂形式在他們手中日漸成長起來,成熟起來,而維也納也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古典音樂的發源地。“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這一小節,更可以讓人們對“音樂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兒到處可以看到”、“多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就連……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樂裝飾著。
3.學生重點學習課文4、5節,即維也納是世界音樂之都的第三、四個原因,在學習的過程中習得游記類文章的寫作方法。
四、說板書設計
本課板書,我是這樣設計的:
板書:
19、音樂之都維也納 總起
古典音樂的搖籃
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
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 分述
世界歌劇中心
(概括——具體)
音樂之都維也納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教材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腳本。這句話道明了教材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對教材的認識和把握是搞好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
1、題解:一是維也納。他是奧地利首都,風景優美,被稱為“多瑙河的女神”。是歷史名城,東西歐的重要門戶,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交通要道,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二、音樂之都。大城市,又是首都。關鍵在于維也納為什么要用音樂來修飾呢?因為維也納這座城市,與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而且整座城市的裝飾,風尚,建筑都和音樂有關,以音樂之都來形容,恰如其分,令人神往。
2、結構分析
蘇教版第十冊第九課《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散文,作者用優美的筆觸描寫了維也納城市的獨特風貌,講述了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淵源,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贊美與向往。
全文共七個自然段。課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為第一段,交代了“音樂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為第二段,從世界著名音樂家在這里的創作生涯、城市的建筑與裝飾以及維也納人對音樂的酷愛這三方面敘述了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原因;第五、六自然段為第三段,介紹了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宏偉壯觀以及在世界上的影響。其中第二、三段為教學重點。
就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語言簡潔、明快,優美,如第二段中,對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它是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的介紹,語言簡潔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準確、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維也納人酷愛音樂的特點,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樂隨晚風飄逸、回蕩在街頭巷尾,仿佛整個城市都沉浸在音樂之中;2、層次清晰、明快,有詳有略,如音樂般急緩有致。全文以總分結構一以貫之,每一節也是如此。在分段時,為突出重點段,將末節單獨為一段,這也是分段的常用方法;3、手法靈活、變化多樣。全文內容不長,然而選材的代表性(內容上、結構上),描寫的點面結合、動靜搭配等均是學生讀寫結合的范文。這也是編者要求學生背誦課文3、4節的意圖吧!4、文化底蘊豐厚,其地理風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學生性情的一個有效載體。5、寫作特色 段首概括 突出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所述教材特點,課后練習以及五年級學生年齡特征、已有學習基礎,特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理解“搖籃”、“摻和”、“裝飾”等主要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3、抓住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總分式的構段方式,引導學生發現作者在寫法上的特點,體會作者這樣組織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維也納這座音樂都市的人們酷愛音樂的語句,感受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培養學生喜愛的情趣。
5、學習本課的方法進行隨文練筆。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維目標立體構成,且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螺旋上升,學生的可接受性很強。
三、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因為老師和學生誰都沒有去過維也納,所以也沒有對這個城市的直觀印象,教學中根據課文的需要采用投影、錄像、圖片等直觀形象的展示,以及音樂的播放、以讀促思、以讀代講等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做到圖文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自己讀懂課文,感受文章。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去讀課文,邊讀邊悟,能夠自己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意識。
2、說學法。提出問題---文中找答----交流答案-----解決問題-----感情朗讀—學習方法----融會貫通
四、說教學程序
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卻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
本課分二------三課時完成我根據我們班學生特點準備設計三課時。
第一課時:1、簡介城市,揭題入手2、初讀課文,讀準生字新詞,理解生字生詞,讀準課文。3、再讀課文,了解自然段的意思,理清層次。4、三讀課文,質疑課文,嘗試解決, 了解大意。整體感知。
第二課時:1、導入課文, 展示課件,激發興趣。2、自主感悟,討論交流 感情朗讀 學習寫法 體會感情。3、擴展文本,隨文練筆 綜合實踐。
第三課時:小結課文,朗讀背誦 積累內化,歸納方法,讀寫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