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
一、細節處理仍可提升。
新課程標準指出五年級學生學習詞語要“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在課后練習題的引導下,這節課主要抓了“搖籃”和“摻和”兩個詞語來品讀。就“摻和”這個詞語,這堂課上的教學是這樣的:
【教師問:這里的“摻和”是什么意思?樂聲是聽到的,花草的芬芳是聞到的,它們似乎是不搭界的兩件事物,怎么能混合在一起?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表達,互相補充。教師再點撥:“有這么多相通的地方,當然可以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詞語用得妙,讓人仿佛和維也納一起沉浸在音樂聲中,享受著音樂帶來的歡樂。”】學生在提示下找到了音樂與花香可以融合的幾處,比如它們都在空氣中飄蕩,都讓人覺得非常快樂等,理解了“摻和”在文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維也納音樂帶給人們帶來快樂。但是,要么不教,要教就要教透,“摻和”這個詞語的“表達效果”是怎樣的呢?對于這個詞語的體會可以再深入。
勾連課題“音樂之都維也納”,維也納的魅力在于音樂,題眼“音樂”可以在這里發揮效果。如果在學生推想出意思后,打開維也納露天音樂會的畫面,再播放一段施特勞斯的圓舞曲,啟發學生在音樂聲中想象花香飄來,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或許能將學生帶到維也納的音樂會上。那么,花香融于音樂、音樂融于生活的感受會更真切,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的主題是不是也更清晰可表了。
參透編排的用意,這是教好這篇課文中的兩個詞語的前提,研讀新課程標準則可以指導我的教學更加深入有效。今后,要更好地利用好這把衡量我的教學的尺子。
二、小組合作仍需加強。
學生的能力是在不斷的嘗試中得到鍛煉的,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樣需要更多嘗試。這節課上放手由小組合作學習的時空較大,學生對文本的閱讀也比較有效。在教學準備時,我預設了這班學生的合作能力,設計了清晰的步驟(包括小組匯報的步驟),并預設了學生可能談及的感受。
實際課堂呈示的也確實是過程的條理性,盡管學生在這種方式的學習中有自己的實踐嘗試,學習反饋的質量也還可以,但從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來說還是要著力加強的。尤其是學生的表達方面,要通過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組與組之間相互的溝通,激發有質量的交流與表達。
1.說框架圖的學生表述要更清楚、準確。比如:這段話是圍繞什么來寫的,分別舉了哪幾個例子。學生表述的語言要求規范,說得明白,其他同學才能聽清楚,方便交流。
2.說自己感受的學生要引導其它同學一起關注自己的閱讀點。比如:請同學們關注第幾自然段的某某詞,它的意思是什么,讓我感受到了什么。別的同學就可以很快找到要交流的內容
3.請其它組互動的同學有導向性。比如:請某某同學也來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或者請第幾組來說一說你們的理解。一方面要指明發言人,另一方面要指明談話的內容。
另外,組與組互動的形式也可以更豐富,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體驗,激發更多的學習靈感。
三、框架圖還可做文章。
備課的初稿不是用的框架,用的是課上常用的表格,主要服務于對課文的梳理。定稿改用了框架圖,不僅理清了課文的脈絡,理清了教與學的思路,還幫助學生輕而易舉地學會“舉例子”這個說明方法,可謂是這節課的功臣。課前,我以導讀的第二自然段為例,打好了框架圖,填好了內容給了一個學生可參照的范本。再按其它課文內容制定了三個空白的框架圖,分別是第3自然、第4自然段、第5、6、7自然段的框架圖。課上,學生便按框架圖合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