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0課《二泉映月》文本解讀及教學設計
文章最后作者用破折號提醒讀者阿炳創作的這首二胡曲的名字,回扣課題,照應開頭,此段用簡潔的筆墨總括全文,《二泉映月》誕生了,它為人們所喜愛。
本文篇幅不長,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以“有一年中秋夜”“十多年過去了” “又是一個中秋夜”“從此”作為敘述故事的時間線索,以阿炳創作二胡曲的過程為主線,選材精當,句式工整,飽含深情。文章重點描寫了《二泉映月》的琴曲意境和所傳遞出的情感,使讀者真切的體會到《二泉映月》這支曲子的創作經過和琴曲意境。作者向我們傳達了阿炳創作的艱辛,贊揚了他熱愛音樂、敢于同命運抗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作為教者,思考憑借這篇教材,要完成怎樣的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上也有,但無從知曉文章的作者,經過查閱,我發現課文內容與其他版本教材的內容略有不同。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用全部身心譜寫的最婉轉的旋律,是最深沉的生命樂章。編者選編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學生通過他的經歷,感受他對命運的抗爭,對光明的向往,從他身上看到面對苦難的人生態度。《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文中有許多可供積累的詞語,可供揣摩理解的語句,一些修辭手法和寫作方法也非常適于小學生學習。
依據課標中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做出思考: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泉映月》這篇文章雖然不到800字,但是句式雜陳,形式豐富,有許多詞語的讀音需要引起關注,學生要達到讀正確、流利,要要借助字典正音,需要反復練習,這就需要布置學生在預習時讀熟課文,將難讀的句子記錄下來。
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例如,讀好第二段中的師徒對話,讀好第三自然段作者發出的議論,讀出第五自然段樂曲表達的情感變化。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
學生初讀課文后,可以靜下心來默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3.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本文有許多可供積累理解的詞語:蔥蘢、搖曳、涓涓、淙淙、飽經滄桑、似懂非懂、操、泯滅、靜影沉璧、縈繞、坎坷、倔強、吶喊、積淀、委婉連綿、蜿蜒、跌宕、高潮、勢不可擋、動人心弦、熬、不朽
4.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本文中需要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的句子:
(1)小阿炳望著師傅飽經滄桑的臉,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2)但是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向往。
(3)他想起了師傅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歷。
(4)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需要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和想象理解的句子:
(5)他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靠賣藝度日。
通過理解詞語,“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兩對反義詞理解樂曲的特點:
(6)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
體會排比句的意思和表達效果:
(7)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熬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