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恩難忘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一課《師恩難忘》,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明。
首先分析教材,《師恩難忘》是“園丁之歌”這個主題單元的首篇,是一篇深情而又樸實的記敘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劉紹棠。作者通過對小學一年級時一位教學有方的田老師的回憶,抒發了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時,教學時正逢教師節臨近,也是一篇對學生進行尊師教育的好文章。
根據教材特點,落實《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學過程中能互動交流,樂于表達,清楚表達自己的思想。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老師的感激和懷念之情。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結合教材理解需要和自己的教學經驗,更為了尊重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教法采用讀書指導法和討論法,學法采用自主讀書、討論交流法。
鑒于以上理解,對本課的教學決定通過以下三個環節進行。教學過程依次為:復習導入、整體感知 精讀品悟 拓展延伸
特別說明本課時的教學是在學生充分熟練自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要讓學生有整塊的讀書時間,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自主對話。
復習導入,整體感知。
首先出示詞語:娓娓動聽、引人入勝、身臨其境、戛然而止 指生認讀,認讀中注意“戛”的讀音。然后讓學生用上其中的任一詞,聯系課文內容進行說話。
《課標》在第三學段明確提出,閱讀敘事性文章,要了解故事梗概,能簡要概括文章內容,敘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場景、細節。向我們強調了課文整體感知的重要性,用詞語聯系課文說話,正是對這一要求的落實,同時也是對學生語言運用的一個訓練。
精讀品悟
這里由課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導入教學,分為“教誨之恩”“終生難忘”“我來表達”三個層次。
出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的教誨之恩,我終生難忘!”(最后一自然段)指生讀 齊讀。
有人說,數學是清清楚楚一條線,語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語文作為思想傳承的載體,的確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教學中,我們老師應該努力尋找教學的主線,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清晰簡潔,因此尋找這條主線展開教學的出發點,也是希望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
教誨之恩
1.師引導提問:老師的教誨之恩是課文的哪部分?生自由讀課文,找到1——7自然段。
2.有人說,會讀書的人能把厚書讀薄,把幾段話讀成一段話,把一段話讀成一句話,誰能用一句話說一說課文具體寫了哪件事?(田老師教我背古詩,給我講故事。)
3.生齊誦古詩,復述故事。
以上練習的設計,希望學生能養成概括主要內容的習慣,同時也是對學生語言進行積累內化,有效表達的練習。
4.田老師的課對我有哪些影響和教育?(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首先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老師引導抓住文中的古詩、故事中的“后來這兒成了一個大花園”展開思考,學生能理解田老師給了我知識,讓我明白了道理,在我心中播下了文學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