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自相矛盾》一文內容淺顯、寓意深遠。對于這樣的課文該如何教學呢?我想:反復誦讀這篇文章沒有必要的,仔細分析那更是無病呻吟了。而成語故事浩如煙海,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成語故事,走進成語的世界,了解祖國燦爛的文化,體會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看了一分多鐘的視頻,2010年春晚上一段姜昆的《和誰說相聲》,孩子們都被他前后矛盾的語言逗笑了;然后就出示了《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學生很喜歡這樣的文字,但由于認識水平較低,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讓學生把原文和現代文相對照再來理解關鍵字“鬻”“ 譽” “陷”“ 弗”,解決了這些詞語,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接著,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觀察插圖,展開想象,進一步探究文章內容,品味出寓意。當最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拓展的時候,學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暢表達。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導學生表達,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具體表達。最后再來讀讀古文,學生整堂課興趣盎然。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自相矛盾》是篇傳統教材,傳統的教法也許就會止于讀懂寓言故事內容,領悟寓言故事的啟示意義。對于這類故事易讀懂的課文,如果還只是將理解教材內容就作為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的話,這也許是對學生知識智力潛能的開發、挖掘是一種滯后的做法。所以,教什么,怎么教,自然成了困擾于每位語文教師心中一個很頭疼很棘手的問題。那么,像這樣的傳統教材,如何憑借教材去進行改造、創造,挖掘教材中潛藏著可以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發展學生智慧的探究學習點?我就將這則寓言故事的教學目標擬定為:借助寓言故事,進行朗讀感悟,發展學生的開放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續寫故事,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這一目標,不僅關注了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情感體驗的過程,更將著眼點放在了學生智慧的生成,是學生智與知、智與情的多向整合。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那個賣矛和盾的人,什么也沒有賣出去,回到家后對家里人說……學生想象豐富。這一教學目標的實施,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而言,都是一次智慧的考驗、增長過程。學生學的不是教材內容,而是學習如何從多角度去思考去辨析去發現,在充分的讀書體驗、行為思辨、互相啟發、積極思維中增長自己的智慧;而老師也充分經歷著一場用心傾聽、適時啟發誘導的積極思維過程,這樣的課對于情感體驗課型是一次豐富,更是一次挑戰!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那天教學了《自相矛盾》一課,其中有這樣一個問題: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課前,我查了一下成語詞典,“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言行相抵觸”。不就是說的和做的不一樣嘛,這樣的例子很多啊,所以也沒有去好好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