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課堂上提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快就有同學舉手了,和我預想的一樣,真好!我不禁暗自竊喜。“有一次,我和爸爸去買葡萄,那個小販說他的葡萄又大又甜,于是我們就買了。沒想到到了家里一看,那些葡萄居然酸得無法入口,我們都很氣憤,那個小販真是自相矛盾。”粗粗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他說的和做的相抵觸啊。但再又想一想,又似乎有問題。但一時之間又說不出哪里有問題,只得匆匆了事。接下來還有同學說:“自己鄭重承諾過要好好學習,但轉眼又貪玩了,真是自相矛盾!”覺得有同樣的問題,但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回到辦公室后,游老師也和我提到了這個問題。我們商量了一下,覺得學生舉的那幾個例子有問題,不對,但又說不出哪里不對,上鳳凰語文網看了一下,也沒有什么大的突破,真是郁悶中!這可真是茶壺里煮餃子----滿肚子的話說不出來。回家后,我又仔仔細細地讀了一遍這個成語再熟悉不過的成語故事。故事中楚國人說的兩句話是矛盾的,這無可厚非。但學生舉得例子中他說的話和做的事也是自相矛盾的啊!突然,我茅塞頓開,言與言想抵觸,言與行抵觸,大概問題就是出在這里。言與行相抵觸,我們可以說他言行不一,不守承諾,甚至撒謊,但不可以說他矛盾。只有言與言,行與行才能算是矛盾。小販說水果好,但我們買到的卻是不好的,只能說他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是騙顧客;同樣,同學沒有按照自己的計劃做,只能算他不守承諾,說話不算數,但不能說是自相矛盾,因為他們是言和行相互抵觸,只有言和言相互抵觸或行和行相互抵觸,才能說是自相矛盾。比如:我經常對別人說:“我特別不喜歡吃甲魚。”所以每當家里煮甲魚,或酒席上有甲魚時,我從來都不吃。但有一次,我在酒席上看到甲魚做得色香味俱全,令我垂涎三尺,所以忍不住吃了一口,被家人看到了,他們就會說我“自相矛盾”。在這里,“吃”和“不吃”是矛盾的,也就是行與行矛盾。
不知道我這樣理解是否正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