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說課稿
一、說教材分析
《尋隱者不遇》是九年義務教育長春版三年級上冊第七版塊第二課。這首詩寫的是賈島去訪問隱士沒有見到的情景。詩句雖然淺顯,但耐人尋味。
這首詩第一句交代“尋隱者”,第二句說明“不遇”,三四句直中有婉。“只在”說明走得不遠,容易找到,讓人在找尋不到的失望中萌生一線希望,“不知”說明隱者在白云深處,難以尋蹤,又使人悵然若失,無可奈何。這首是語言精練,第一句以“問”開頭,后兩句省略了“問”只寫了“答”,可見作者用句十分巧妙。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認識并學會寫2個生字,正確背誦并默寫《尋隱者不遇》。
過程和方法:借助書中插圖,理解古詩的意思。
感情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的感情變化,及對隱士生活的向往。
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2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富有節奏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感受詩的意境,體會寓問于答的寫法。
三、說教學方法
1.品讀感悟法。
語文教學,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品出詩歌的韻味,必須扣住重點詞句,在比較、玩味、體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語言背后的情味、意味。
2.引導想象法
利用插圖引導詩人訪問的過程。
四、說教學媒體資源選擇
課件、課外資料。
五、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揭題釋題質疑
以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與文本對話的愿望,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詩人賈島。
【設計意圖】通過質疑,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初讀古詩
通過范讀,自由讀,指定讀,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聲情并茂地讀出詩文的情和意。
【設計意圖】使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在語言環境中有所感悟。
(三)借助畫面,理解詩意。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依據課標和詩詞教學的特點,這環節我采取自讀自悟,看圖想象,教師引導,品讀詩味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詩意。
1.同桌互說詩意。先自由鍛煉表達能力。
2.集體匯報。
3.解決重點字詞意思,再完整地說說古詩的意思。在這里為學生掃清字詞障礙,就輕而易舉地理解詩意了。
4.以生活中“你問我答”的游戲導入,引出古詩中的你問我答。由實際生活導入,由淺入深,使學生能很快地做出童子與詩人的問話和答語。
5.思考:你認為作者為什么不把問句在詩中寫出來?設計這一環節,引出“寓問于答”的寫法,多層次多角度理解教材。
【設計意圖】由簡單的讀,回答簡單的問題,引出回答古詩的填空題,由淺入深,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這首古詩寓問于答的寫作形式。
(四)體悟作者的心情
啟發學生想象作者訪問的經過,并讀出作者尋訪時的心情變化,即有希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希望,繼而又失去希望的心理。
【設計意圖】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變化,更好地理解這首古詩。
(五)課外拓展
欣賞唐賈島的《題李凝幽居》。特別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一句。
【設計意圖】緊扣開頭的“推敲小故事”, 加深對詩人的印象。
(六)作業
1.背誦古詩。2收集賈島寫的其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