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古詩改寫》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1、體現快樂作文的教學理念,在快樂的學習實踐中提高創造性想像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
2、抓住“問答”,反復演練,突出教學的層次性,逐步推進,達到不露痕跡的寫法指導。
教學目標:
1、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想像,培養學生的說寫能力。指導學生掌握古詩改寫的方法。
2、通過改寫古詩,領悟古詩文字簡約而內涵豐富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看圖背詩,介紹作者。
1、 利用課件,展示圖片。畫面的內容是一個大人和一個孩子在松樹下面交談。請同學們說說這是哪首古詩描繪的情景。
學生說出是《尋隱者不遇》后,就由他(她)帶領大家一起背誦。
背誦后屏幕上顯示出詩文。
2、 請學生談談對作者賈島的了解。
(賈島,唐朝詩人,早年因家境貧寒出家為僧,遇韓愈后還俗。他以推敲文字著稱。)
請學生講講關于“推敲”的著名典故。
二、講述詩意,深入探究。
1、喜歡推敲文字的賈島用區區20個字,講述了他尋隱者不遇的經歷。誰來用自己的話講講詩句的意思?
(我在松樹下詢問童子,童子說他的師父采藥去了。師父就在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2、這首詩采用了“問答體”,誰問?(賈島。)誰答?(童子。)
問的話寫出來了嗎?(沒有。)
賈島曾寫過這樣幾句詩:“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讓我們都來當他的知音吧,我們一定會體會到他這首詩的妙處。
讓我們從童子回答的三句詩,來推想賈島是怎樣問的。
“言師采藥去。”——你的師父干什么去了?即“師往何處去?”
“只在此山中,”——去哪里采藥呢?即“采藥在何處?”
“云深不知處。”——到底在山的哪個地方?即“山中何處尋?”
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學生明確詩中隱含著三番問答,共六次對話。老師以詩人語氣來問,學生一起接作答的詩句。
三、反復演練,循序漸進。
1、一“問答”,熟悉內容。
同桌兩人用自己的話練習分角色問答。
2、 二“問答”,體會情感。
指名上臺表演“三番問答”。
表演后,老師通過采訪“賈島”進行點撥:
①當你聽到童子說師父采藥去了,你心里會怎么想?
(扮演賈島的學生可能會說:“唉,真不巧啊!”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采藥的目的想像隱者的為人,他隱居山林仍不忘利用自己的醫術造福一方。這無疑是賈島敬仰隱者的原因之一。在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后,再請“賈島”說說心里話,表達對隱者的敬仰之情。)
②當童子指著眼前這座山,說就在這座山里的時候,你的心情又變得怎樣?
(又生出了一絲希望。)
③當聽到童子說他也不知道師父在什么地方時,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徹底失望)
教師利用課件進行小節:三番問答中,賈島的情感也起起落落,一波三折,先是滿懷希望,而后變得失望,后來又產生一線希望,最后徹底失望了。
請這兩位同學再次表演“三番問答”。“賈島”的語氣要反映內心情感的變化,可以加上自言自語。
3、 三練“問答”,具體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