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了詩意,能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了解到賈島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詩人。
(3)能通過詩句體會作者的心情。
(4)領會到了這首詩“寓問于答”的特色。
(5)能根據詩意,發揮想像,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體會作者的心情,能根據詩意,發揮想像,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心情,領會“寓問于答”寫作的特色。
課前:
投影出示課文插圖,配以古琴音樂,渲染氣氛。
課中:
一、提示課題。
從剛才的畫面中,同學們一定已經知道了今天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一首古詩,詩題是——尋隱者不遇。詩題中的“尋”是什么意思呢?“隱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華、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隱居起來,不問世事的人。你們知道歷史上有哪些人是“隱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現在誰能說說題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詩人賈島,誰是他的“粉絲”呢?學生交流自己對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詩評價。賈島有一首詩這樣寫自己: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三、理解詩意。
1 出示詩句。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這首詩,結合插圖想一想詩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學可以小聲地討論。
2 指名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其他同學可隨時補充。
3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樹下的對話。在理解和解說詩意的時時候,我們會發現詩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題: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
: 言師采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處。
4 思考:你認為作者為什么不把問句寫出來?
所謂“寓問于答”,它并不是“不問”,而只是不把問話內容寫入詩中。關鍵在于把問話內容寓于答話之中,使讀者可從答話里體味和推導出所問的內容。如果把問和答都寫進詩中,不僅沒有必要,還很羅嗦。“寓問于答”,可以使詩句變得簡練而耐人尋味。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處。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體會這種“寓問于答”的妙處。
四、體悟作者的心情。
1 詩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找到這里。心情怎樣呢?出示填空題:
讀詩句,感受詩人的心情,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著隱者的徒弟,于是滿懷
地問:“請問你師父在嗎?” 童子答: “師父采藥去了。”詩人有些 ,又問:“去哪里采藥?”童子答:“就在這山里。”詩人一聽,覺得還有 找到隱者,于是又問:“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霧彌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詩人嘆了口氣,徹底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