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說課
教材分析:
嫦娥奔月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主要是講善良的嫦娥為了鄉親們不受害,吞下仙藥升天成仙的故事。文中展示了嫦娥、后羿、逢蒙等人物的性格特征,既有后羿射日的壯美,又有逢蒙威逼嫦娥的驚險。故事濃墨重彩地刻畫了嫦娥美麗、善良、勇敢、機智舍己為民的感人形象。《嫦娥奔月》故事版本不一,課文所選最動人。它是一幕凄美的愛情悲劇,抒發了人們企盼美好生活、企盼家人團圓的愿望。
教學設計:
今天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我們完成了識記本課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分段,學習課文第一到四節等學習任務。第二課時的主要目標是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己為民的品質。在第五小節教學中,讓學生把握嫦娥奔月的原因是重要的教學目標。所以,在這一段教學我圍繞了學生在第一課時提出的“嫦娥為什么奔月?”這樣一個問題展開教學。這個神話故事中,嫦娥是最為動人的形象,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讓學生對關鍵句、關鍵詞的品讀,體會嫦娥的勇敢、機智。作為反面人物的逢蒙,他的惡在教學中也帶領學生進行體會。逢蒙是惡的代表,顯然在故事中起到了以惡襯善的作用。對逢蒙的惡不宜過份渲染。認識到這一點,就分清了主次,也突出了我們宏揚善的主旨。這一小節中“周旋”這個詞,學生比較難懂。理解了周旋才能理解嫦娥的機智。什么是周旋?嫦娥在與逢蒙的周旋中會說些什么?設計這樣的問題并設置相關情境師生共演,讓學生在想象中,在對話中理解詞語,并為今后運用詞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第六到七節的時候,我設計了幾個環節。首先是扣住“飛”“飄飄悠悠”體會嫦娥在飛升過程中的依依不舍。第二、通過小練筆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其實在飛升的過程中她充滿對親人的留戀,對幸福的留戀。她舍棄了自己的幸福,才換來了鄉親們的安寧。第三,通過找出寫后羿尋找嫦娥那些讓人感動的詞句,讓學生們體會后羿與嫦娥之間的夫妻深情。后羿與嫦娥的真摯感情如一條脈脈紅線貫穿整個故事始終。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讓學生感悟真情真愛是我設計這些環節的出發點。
在學習最后一段時,讓學生了解到鄉親們對嫦娥的想念。以及企盼親人團聚的美好心愿,讓學生對嫦娥送出祝愿,激活學生積累的中秋與明月的詩句。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對中秋佳節的文化傳統有一個初步的感知。
復述課文這個環節的設置是我備課時感到很矛盾的。以往教學中,我們一般不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復述課文練習。因為既費時,效果也不一定好。我查了一下,全冊教村僅有三篇課文有復述任務,而且這個文本故事性很強,適宜復述。復述課文對學生思維,表達能力,以及把握全文結構方面作用很大。基于這一點認識,我將復述課文的訓練放了進去。并作了一些指導。
最后一個環節是讓學生質疑,還有什么問題要問?這個環節的設計來源于我對文本本身的困惑。在一般的故事中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這篇文本最后逢蒙行兇后,并沒有被提及。還有,如果說逢蒙是嫦娥奔月的直接禍端,那么王母送的那一枚仙藥是不是也是導致悲劇發生的原因?這些讓人疑竇叢生的地方,可以激發學生對這個故事進一步的探究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