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說課
目標三:品味文中的詞句,知道“輕輕”“從容”“鎮(zhèn)定”等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
文章主要表現(xiàn)的是母子三人面對危機時的機智勇敢。半截蠟燭里藏有絕密情報,面對危機,母子三人機智、冷靜、不動聲色:伯諾德夫人“輕輕地把蠟燭吹熄”,兒子杰克“慢慢地站起來”,“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默默地坐著”,小女兒杰奎琳“嬌聲”說她想“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并“鎮(zhèn)定地把燭臺端起來” 上樓去。母子三人用自己的機智勇敢化險為夷,度過了危機。只有指導學生品讀文中的詞句,讓學生體會重點詞語在句中的含義,才能更好地感悟文本對人物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描寫得細致入微。
目標四:學習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教學中,應當想法設法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緊抓文本語言不放松,引導學生通過概括、想象、誦讀等方式潛心會文,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去感受當時情況的危急和嚴峻,更要感受他們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強烈的愛國心。從而深入領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在啟迪智慧的基礎上陶冶情操,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凸顯出來,最終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
四、教學設計
研究教材制定教學目標后,我對教學進行了如上設計(詳見關于教案設計部分),著力體現(xiàn)以下幾點:
(一)了解戰(zhàn)爭,抓住課題半截蠟燭,明確保護蠟燭的重要性
對于戰(zhàn)爭的殘酷血腥,五年級的學生在第一學期的課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中已經(jīng)有所了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破壞性最強、傷亡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武裝戰(zhàn)爭,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在課前搜集資料,進行必要的了解。這樣的了解能夠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了解的基礎上,學生知道了德國納粹的兇殘,在當時的形勢下,情報站必須保密,所以藏有情報的半截蠟燭的安危就扣人心弦了,學生一上來就也就自然而然明確了保護蠟燭的重要性,對文中母子三人竟能在這樣的形勢下機智勇敢地利用半截蠟燭來傳遞情報產(chǎn)生敬佩,同時,對文中母子三人所處的險境也會深有體會,為最后感受母子三人機敏,勇敢奠定基礎。
(二)品讀詞句,抓住人物形象描寫,感悟母子三人機智勇敢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最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本文語言精煉,情節(jié)緊張,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學習時,引導學生用心品讀尤為重要。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去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然后通過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評價,促使學生進一步在讀中潛心地與文本進行對話,與文本中的人物思想產(chǎn)生共鳴。例如在引導學生品讀伯諾德夫人的表現(xiàn)時,一連用了‘“為什么要“急忙”?’‘“瞧”可以省略嗎?為什么?’‘為什么要“輕輕地吹熄”?你讀懂了什么?’‘在這么危急的情況下,你們認為伯諾德夫人當時行動、說話時應該是怎樣的神情、語氣?誰來試著讀一讀?’這一系列問題來一步步引導學生品讀詞句,感悟出人物的機智勇敢。
(三)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說說寫寫,深入體會人物高尚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