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 —— 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我總在思索著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方法,尤其是農村小學。每一次上到這一類科普說明文時,總是覺得自己胸無點墨,學生更是蒼白如紙。想要學生在課外搜集資料,在農村還是比較困難。家中有電腦的不多,家里有相關科學類書籍的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我布置了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估計也不可能有人完成。就算找到了相關資料,學生也不會分類整理,只是將網上的不加選擇的全搬而下,有時,資料里的話可能他們都讀不懂。該如何有效的完成這樣的課外作業呢?
今天這一課的教學,是我這兩星期以來效果最好的一堂課,自我的認為我也已經進入了課堂,學生也進入了課堂。整個第二課時的教學,我圍繞著課文中的兩個設問進行展開。學生學得也是饒有興趣。在一個個問題解開的同時,我突然發現我的板書有了一定的規律。有時上課特別隨意的我,發覺了其中的奧妙,把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更為實際些,更加與課文內容聯系緊密些。于是一張研究表格誕生了。
主題課內需要解決的問題課外搜集1、相同點同樣……
還有其它相同之處么?
2、不同點有生命 3、水從何而來?1、 隕石或彗星帶去
2、潛藏在礦物中。
彗星是什么樣的?…… 4、為何留不住?1、散失2、吸引力小
整個散失的過程是怎么樣的?…… 5、生命之謎未知現在?…… 6、其它…………為了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完成自己的親自搜集,我與信息課的老師商量,讓學生進行上網查詢。整整用了一個多小時的查詢與記錄,學生們才有了許多收獲,看到更為詳盡的火星資料,更多精美的相關圖片。收獲的喜悅溢于言表,又用一節課,我讓他們認真地完成自己的這份表格。
寫到這里,我也不知道,我這么做對孩子們有多少好處,或者說是老師在玩花樣,跟人學樣。只是覺得能夠在眾多的資料中學會選擇,學會取舍,也是一種本領,我想,慢慢地這樣的研究與整理,我又可以放些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