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及教學反思2
一、 抓題眼,奔重點。
我們的語文教學,應從學生剛接觸課題開始,就啟發他們圍繞課題提出疑問,一早就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教學第一課時時,我以審題為第一教學步驟,抓住“開端”,讓學生自己理解詞意,書喲課題的意思。在這一環節后讓學生質疑。學生質疑的問題基本上是集中的。1、作者第一次勞動從事的是什么勞動?2、是怎么勞動的?3、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是怎樣的?4、勞動以后又怎樣了?這些問題就是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學生給自己提出了學習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我再組織學生閱讀文本。學生帶著心中的疑問,去與文本充分的接觸,閱讀的目的性強了,思維的馬達發動了,效果也明顯了。經過交流,學生對文章的重點有了把握,這樣就更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了。學生順著問題,找到了課文的重點段落,即作者第一天挑煤的經過。這為隨后的學習帶來了不少的方便。陸九淵曰:“為學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我抓住題眼,由學生質疑,理清了課文的脈絡,把握了課文的重點,幫助了學生很好的去學。這不是簡單的“告知”與“被告知”,而是一個積極主動,建設性的過程。
二、 抓文眼,悟中心。
在教學《勞動的開端》的第2課時中,抓住學生第一課時中質的疑“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怎樣?”引領學生進入課文。學生在自己閱讀文本的基礎上,交流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第一次勞動的感覺。學生對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與文本產生共鳴。當問及作者對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時,學生都找到了“艱難”這個詞。“艱難”是這篇課文的“文眼”,課文的整體內容,包括具體涉及到的體現的詞句也比較的多。而這些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悟到課文的中心。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是在學生找到文眼的基礎上,以文眼為切入點,以“文中哪些具體的詞句讓你感受到那份艱難的?”為引領,進入課文的中心內容,反復揣摩,朗讀,感悟中心。
6心愿
凡卡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寫的短篇小說,采用了“寫信”這一表達形式。9歲的凡卡給自己的爺爺寫信,訴說了自己在莫斯科學徒生活的悲慘遭遇,表達了想回到鄉下爺爺身邊的急切心情。課文是由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和凡卡的回憶三部分穿插起來的。揭露了舊俄時代窮苦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即使是兒童也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
學情分析:
學生已初步具有讀懂比較長的文章的能力,能抓住課文的主要脈絡和重點語句理解課文。他們與課文中的凡卡年紀相仿,在情感上容易產生共鳴。但課文由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和凡卡的回憶三部分組成的,內容較復雜,需引導學生動筆讀書、集體交流等方法疏通課文。文中凡卡的稱呼不一,可以在初讀課文時解決。而“凡卡為什么會回憶起快樂的往事”“爺爺能不能收到信”“凡卡能實現夢中的愿望嗎”等問題,都應在引導學生細細品讀課文的基礎上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