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及教學反思3
教學重難點:
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感受詩中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時間:一教時
一、引入學習《夜雨寄北》
二、初讀理解詩歌的意思。
1、 借助工具書自讀理解,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
2、 小組討論:在小組內交流,你讀懂了什么,說給同學聽聽。你還有什么不懂的,討論討論,看能解決嗎?不能解決的留下來。
3、 全班交流。交流后學生說說詩的意思。
三、品讀詩歌。
1、 誰愿意讀讀?讀后評議,你覺得怎么樣?你也讀讀。
2、 小組品讀。在小組中互讀,邊讀邊品議。
3、 比讀。愿意讀的同學,我們來比一比。
四、深讀感悟。
輕輕的讀這首詩,在心中體會一下詩人當時在想什么?詩中的哪些詞使你有了這種感覺?
五、小結學法,布置學生按照學法自學《楓橋夜泊》。
六、分組匯報自學情況。
七、對比體會兩首詩的情感。
課外延展。選一首詩,自己賞析,把賞析的情況在班內展示。
楓橋夜泊
學習目標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讀懂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語言藝術展示著他的文學魅力。大家回顧一下,你以前讀過哪些古詩能背誦一下嗎?
學生背誦。教師小結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學生自學,理解詩意。
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詩的韻味。
小組交流,理解重點詞語,句子意思。將不明白的問題作上記號,全班討論。
全班匯報學習情況,解決組內不理解的問題。
想象畫面,畫成圖畫,述說畫面內容。
重點品評、體會情感。
結合句子談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讀出詩人的感情。
教師總結課外延伸。
課下搜集借景抒情的古詩,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教學反思:
淡化預設,關注生成。在教學實踐中,當我們拿著精心設計的教案走進課堂與學生對話時,學生往往會有意無意地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給老師毫無準備的意外。筆者認為這個“意外”就是課堂上學生的生成。面對生成,我們不應固守預設,而應該尊重學情,當好一個促進者和引導者的角色,積極有效地進行調控,促進更精彩的生成,這是新理念指導下教師應有的情懷。在古詩《楓橋夜泊》的教學中,面對“意外”,我抓住并有效的利用學生突發的疑惑,且適度“放大”,激發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正因為我把學生當作了一個個天真活潑、個性鮮明的人,看成了一個個具有“生成欲望”和“生成潛能”的人,所以學生的對話是活潑、深入、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滿生命活力,學生也在對話中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了文本,感悟了文本。
積極引導,適度調控。在對話過程中,新理念強調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視角”,但并不意味著教師放棄引導的職責,筆者認為此時教師的引導更重要。因為小學生作為特殊的生命群體,受自身的認識水平、生活閱歷、知識積累的局限,理解判斷能力不會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師巧妙的引導必然會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對話”。當許辰提出這個疑問后,我假裝不懂,靈機一動,又把問題扔給了全班同學。學生有哪一個不愿意為老師解難呢?同時在學生的對話過程中,我沒有追求表面上的熱鬧或沸騰,而是準確的對對話質量和價值進行定位。發現合理的對話時,就及時把肯定、贊賞傳遞給學生;發現有偏差時,就及時給予指點,促進自悟。從而使“靜態”文本在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成熟的對話中創造性地延伸拓展,煥發出更加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