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及教學反思3
比筆者認為這只是文言文學習的入門,并未登堂入室;而感受古文的語言特點,感受民族語言的魅力,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涵,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等,這才是根本之所在。如果教學中我們長期忽略后者,那么勢必會造成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無知,更談不上繼承。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承當起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啟蒙者的角色,努力去挖掘古文作品中的文化精髓,把它們傳遞給下一代。
第一,
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重視對文言文語言的整體感知。如在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文中的譯文,讀懂課文,并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此一故事,然后結合人物的心理,去體會人物的心情,“赴飲夜歸者”因“久之,不語”而“疑為鬼”,隨后“撩之,不值”而“愈益恐”,乃“奮力擠之橋下而趨”,這其中作者雖用幾個字便把“赴飲夜歸者”心理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通過師生的分析,學生對人物心理變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為學生有感情地讀好課文打下基礎,同時,也達到理解整體課文內容的目的。
第二,
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努力挖掘文言中的思想精髓,“古為今用”,真正讓文言文教學使“學生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本篇課文短小精悍,文字比較淺顯,借小喻大,寓較深之哲理于簡單故事之中,具有鮮明的訓誡性和諷刺性和哲理性,是一篇非常難得的“相信科學,破除迷信”的好教材。所以教師在課末可這樣設計問題:1、故事的結果怎樣?(用古文回答更好)2、此時這兩人明白了什么?他們會說些什么話?通過這一問題,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了,回答的問題不落入俗套且更豐富了,當然讓學生“不迷信有鬼,不疑神疑鬼”這一教學本文的情感目標水到渠成。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與合作者,是文化的繼承與啟蒙者,更是文言文學習的激趣者。教師要站在語言、文化的立場上去看待文言文,尋求文言文文本、文化和學生的三重回歸,站在學生終身發(fā)展的角度去教文言文,挖掘文言文的魅力,將文言文的距離拉近,讓學生愛上文言文。也只有樹立這種意識,老師的教才能得到應有的回報。
10 我們去旅行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
教材分析
這是篇寫人的記敘文。文章主要記敘了明末奇人徐霞客為了考察祖國山川地貌,不避艱險,徒步走遍了半個中國大陸,并將其游歷、觀察和研究記錄下來,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記》,歌頌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艱險,鍥而不舍,求真求實的科學研究精神,贊揚了他為祖國旅行考察事業(yè)奉獻一生的功績。
全文共六個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全文,講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寫成了一本千古奇書《徐霞客游記》。
第二自然段講徐霞客卓爾不群,立志親自考察祖國山川地貌,并在此后的30年間歷盡艱辛獲得了第一手考察資料。